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如题所述

1、为报先帝,以完遗愿(依据: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处:《出师表》—蜀汉-诸葛亮

释义: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

2、不攻曹魏,蜀汉必亡(依据:易中天品三国)

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

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

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这有相对性,曹魏攻不进来,但蜀汉也杀不出去。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3、北伐中原,转移矛盾(依据:易中天品三国)

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所以在蜀国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

在蜀国的基本国策是该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蜀汉四相全是荆州人)、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

由于蜀国建国之初,拥有荆州与益州,三方势力的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自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荆州集团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元老死伤惨重(关羽、张飞、黄忠、马良、麋竺等皆亡),无力继续压制强大的蜀地集团,所以必须联合东州集团。

三方长此以后,矛盾日渐突出。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托孤之时,除了任命诸葛亮为“正托孤大臣”还任命李严为“副托孤大臣”。一来可以使双方互相监督,二来可以借机拉拢东州集团。况且李严也算是半个荆州集团,不与刘备定下的基本国策冲突。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国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国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扩展资料:

北伐背景

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在彝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打败,令国力大减。刘备逝世于白帝城后,丞相诸葛亮受托孤重任辅助后主刘禅,蜀汉国力慢慢恢复。同年诸葛亮派出陈震、邓芝出使东吴,晓以利害说服孙权。吴、蜀两国重新缔结联盟。

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战乱,收服南蛮各族之心,储备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226年诸葛亮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操练三军,准备等待时机,北伐曹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北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中天品三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6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如下:

1、继承刘备遗志

北伐这几次战争都是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掌握了兵权,可以这么说,没有当时的刘备就没有现在的诸葛亮。诸葛亮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围绕刘备前期的一些指导思想来做的。

刘备的理念就是恢复汉朝的统治,关羽这些大将都是因为刘备的这些口号才跟在了他身边,当刘备死后,那边诸葛亮掌握大权后也必须跟着这个思想一直做下去,这是诸葛亮坚持北化的第一个动机。

2、调和蜀汉内部的矛盾

蜀汉这些军队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刘备自己带的军队,称外来人,客人。一部分是本地人,诸葛亮就利用北伐战争慢慢的提升外部人的地位,这样下来外来人实力就会慢慢压倒本地人。

3、充分利用现有人才

当诸葛亮接收蜀汉的时候算个烂摊子,人才呢也在慢慢的流失,现在大将要不老去,要不死去,要不走了,如果在等过几年或者十多年,那个时候拿什么战争,连大将都没有了。现在魏国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江山了,在不北伐就来不及了。

4、政治正确

在刘备称帝之前,实际上整个中国还是在汉朝民意之下维持的这么一个统治,但是自从曹丕串汉之后,这个汉朝整个中原地区实际上分划成两派的,一派忠心曹魏,另一派还是向着大汉朝的子民,所以诸葛亮北伐还是向着民心的。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那么十年二十年以后,那么这部分向着大汉朝的子民都老去死去后,再去北伐,就没有民意支持了,也不能打着当初刘备的口号匡扶汉室。这样诸葛亮的战争就不叫讨伐战争了,应该叫侵略战争了。

5、现实所迫

不攻曹魏,蜀汉必亡。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汉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北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1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刘备的托孤。更大的是战略布局,因为在关羽失荆州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完全着了个空。因为蜀国是新生政权。相比魏国,完全就是敌强我弱。因此想要不被魏国击垮,诸葛亮只能主动进攻,是魏国民生受到冲击。从而延长蜀国的寿命。虽然失败了,可以说是一定会失败的。但是相比不北伐,我想蜀国会亡的更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7-09
看古代历史,要用当时文化思维思考,不要用现代思维带入。陈寿评价刘备托孤是至诚之行,古今盛轨。所以不要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代人道德没落,古代有的是义士之风。诸葛亮北伐可能就是感刘备知遇之恩。
第4个回答  2016-07-09
野心在驱动,终极目标统一,有了西川之地,退可守,古代靠农业,那时的北伐之地都是土壤肥沃,正适合当时的经济与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