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如题所述

我觉得诸葛亮本来的想法就是三足鼎立。北方大部分都是曹魏的势力,北方人口密集,而且汉室的真正的根基也在北方,如果不北伐,对于刘备来说,总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虽然因为战乱的原因,北方的人口大幅度的锐减,经济也发展不起来。但是我觉得诸葛亮很有远见,他知道一旦北方经济人口得到全面的恢复,那么收复南方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南部再割炬一方,占地为王,也抵不过北方的讨伐的。

为了能够更好的稳定江山,必须进行北伐,北伐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方的恢复。而且别忘了往事他们打得旗号【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了能够让刘备统一北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就算失败也必须北伐,否则,别人会觉得刘备不过是想拥兵自重,自立为王罢了,根本不想复兴汉室。

虽然战争劳民伤财,但是可以在战争中挑选出更好的人来辅佐刘备。再说关中,关中有马匹,行军打仗最缺战马,能够占领北方军事实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恢复。其实曹魏的兵制真的不行,当兵的平时没仗打就种田干活,老婆孩子就是人质,当兵的死了,老婆马上就改嫁了。

这样的制度很容易引起军人的不满,所以诸葛亮也是看在这一点上,才敢勇敢的北伐。虽然失败了,但是如果诸葛亮不死,北伐是有可能成功的。可惜,天不时地不利人也不和,前者战争耗尽大量元气,中间诸葛亮一身病痛,最后还有个扶不起的刘阿斗。这真是没法打。

综上所述,我觉得北伐是必须的,而且利大于弊,没有不去做的道理。虽然失败了,但是不能否认北伐是刘备蜀汉王朝必须经历的一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2-13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刘备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关羽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逐鹿中原。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1-05
诸葛亮的北伐绝非以攻为守,如果单纯是以攻为守,凭借他的本事难道守不住西川,又何必劳民伤财来北伐,这显然不合理,唯一的解释就是想看看凭借他的本事能否扭转天命不在蜀国的定数,打得赢自然好,打不赢,客观上也确实有了以攻为守的效果,因此坚持北伐
第3个回答  2019-02-14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主观原因:履行职分,报答先帝;
客观原因: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文臣武将都已经安排妥当。
第4个回答  2016-11-05
因为诸葛亮想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