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什么变化

如题所述

在成人眼里,幼儿永远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却未曾注意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潜藏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事实上,焦虑已成为幼儿期一个普遍存在却较易被忽视的问题。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幼儿都是弱小的群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经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由此产生很大压力,而焦虑恰恰就是心理压力的一种体现。幼儿焦虑是幼儿在感知到内外界刺激对自己存在某种威胁,或者自己无法达到某种目标、克服某种障碍时所产生的愤怒、苦闷、羞愧、内疚、惊慌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

  一、关于幼儿焦虑的相关研究

  2000年,我国学者李江雪在“中国孩子的心理压力”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中心理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2001年刘建军对陕西省两所幼儿园的幼儿进行不良习惯的研究,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偏食、不按时作息、挖鼻孔、吮吸食指、焦虑、社会退缩、攻击性行为等方面,其中焦虑行为的检出率为4.89%, 明显高于身体瘦弱的检出率2.1%和肥胖的检出率0.61%。2002年,王星等对内蒙古地区256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幼儿在情绪、性格、社会适应、行为、交往、饮食与睡眠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在性格缺陷、进食与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三方面存在偏差的人数比较多。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依赖大人、胆怯、自卑、自责、害羞、对同伴言听计从、固执、任性、孤僻、厌食、挑食、肥胖、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不愿独处、情绪易变且激烈等等,这些行为表现多是焦虑的外在表现形式。从以上研究可见,“焦虑”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心理障碍之一,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面临的压力增多,焦虑症在学前儿童中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

  二、幼儿焦虑的外在行为表现

  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直接性、自由表现性、外露性等特点,因此,受其心理因素影响,焦虑的幼儿通常表现出一些反常态的外显行为:

  (一)情绪不稳定

  幼儿焦虑时,常常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最常见的就是喜怒无常。他们常常会无端地大哭大闹,摔打玩具,或冲大人发脾气。事实上,这些无端的哭闹往往是有原因的,如幼儿在刚入园后不适应新生活而产生焦虑、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受挫或是得不到教师的重视等等。当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受其身心发展制约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便会产生一些反常的情绪反应。

  (二)行为异常

  焦虑的幼儿,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与平常截然不同的行为特征:对以往精熟的事情产生恐惧感,不愿意去完成;常常呆坐,双眼无神或游离;别人说东他道西,似听不进话去;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事情失去兴趣,无精打采,严重一些的甚至会出现大小便紊乱、睡眠障碍等。对这些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孩子,细心的成人应该体察他的一举一动,多和孩子沟通,给予更多关爱,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三)变相发泄情绪

  遇到压力时,出于本能的应激反应,幼儿会主动地去寻找一些其他途径来缓解或排解内心的焦虑,如说脏话、暴饮暴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咬或抓衣角、迷恋电子游戏、玩弄生殖器等。在幼儿遇到压力情境时,常常会通过上述行为来安慰或抚慰自己,甚至会变成一种变相依赖。还有许多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攻击其他小朋友或物品来发泄内心积压的焦虑情绪,有的幼儿甚至会产生自残行为,把攻击目标转向自己,采取咬手、抓头,或用锐利器具伤害身体等过激行为。

  三、幼儿焦虑的原因分析

  幼儿产生焦虑情绪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人的因素入手,从成人与幼儿自身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人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

  当孩子出现异常的举动,如大哭大闹等,许多父母往往归因于生理因素,担心孩子是不是没吃饱、或是没睡好等等,却忽视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家长简单化了孩子的心理活动,认为小孩子只要一块巧克力就可以让他破涕为笑,甚至有些家长一会儿对孩子粗暴地打骂,一会儿又抱又亲,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与体验。殊不知,在孩子看似单纯的哭笑背后,却日益积压了消极情绪。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没有足够重视。教师在幼儿心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依赖教师、信任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如果教师与幼儿关系不融洽,将会导致幼儿心理失衡。教师不能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与期望、对幼儿不公正、冷漠等都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成人的不良教育态度与方式

  1.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

  适度的期望是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如果期望值过高,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必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目前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他们常一厢情愿或盲目地为孩子报各种班或参加一些特殊训练,从不问孩子是否有兴趣,认为小孩子不懂,做不了主。天真活泼的幼儿正是需要游戏和探索的年龄,却也要过早地背负如此沉重的包袱,这是他们的心理难以承受的。

  2.家长的不良教养方式

  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幼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佳,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而在独裁型和放任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则相对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如在家中管教严厉的幼儿,在幼儿园容易产生胆怯,情绪易趋于不稳定等;放任不管的孩子则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些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常会产生不良情绪。

  3.教师不适宜的教育方式

  教师的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包括教师如何和幼儿交往,如何对待幼儿的要求,如何管理幼儿以及怎样运用奖励等手段。在幼儿园中,不少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批评、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他们习惯于把一切过错都归因于自己,从而产生自责和内疚的情绪,教师过多的限制又让他们恐慌、无所适从,同时教师的指责和批评让他们自信心降低,产生羞耻感和恐惧感,久而久之,焦虑情绪自然应运而生。

  4.幼儿自身身心发展水平与知识经验的制约

  年龄幼小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知之甚少。他们对神秘的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而一方面受其身心发展制约,生存和适应外界的能力较差,远远应付不了周围世界的挑战,另一方面,幼儿知识经验少,他们在与外界发生接触时,极易受挫,其挫折承受力也普遍偏低。敏感的幼儿在遇到挫折时,失败的体验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产生焦虑、沮丧等情绪。此外,幼儿自身的先天气质等也是影响儿童焦虑形成的重要因素,面对同一种刺激,不同幼儿会有不同反应和应对措施。

  四、解决幼儿焦虑问题的主要策略

  幼儿的很多焦虑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在成人的努力下,幼儿的许多焦虑问题是可以预防和消除的。

  (一)家长端正态度,合理教养幼儿

  1.为幼儿制定适宜的目标

  每位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某种期望。父母给对孩子适宜的期望和关注,可以成为促进儿童积极发展的一种动力因素。这是因为父母对儿童抱有某种合理的期望,就会以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幼儿,譬如对幼儿多鼓励,多赞赏,多支持,儿童感受到父母的鼓励、赞赏、支持,又会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回应父母,形成良性循环。反之,父母对幼儿抱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会影响到父母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造成幼儿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担心受批评或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等等,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积极关注与评价幼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儿童有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重以及被人承认、接纳的需要。只有在给予儿童积极关注的基础上,儿童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产生“自我关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之后,然后才会肯定自己。父母是学前儿童的“重要他人”,他们的评价会对儿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在评价孩子时注意多用肯定语,多说几句“你能做到”“在妈妈眼里你是最棒的”之类的话,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与肯定,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变得有安全感,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够去从容应付。

  (二)幼儿园提供适宜的教师与教育

  1.为幼儿合理配备教师

  幼儿园中,教师是和幼儿关系最亲近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等,都能给幼儿造成很大的影响。幼儿园在配备幼儿教师的时候,必须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如不能把两个都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放在一个班;性格沉静温和的教师最好和性格开朗活泼的教师搭配;焦虑水平高的教师一定要和心境平和、做事沉稳的教师共事,这样,即便是一位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欠妥,另外的教师也能及时补救,使幼儿的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

  2.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应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师幼之间应建立种融洽、友爱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幼儿应充满热情和爱心,态度要和蔼,言语亲要亲切,要尊重与信任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不随便训斥与惩罚幼儿。幼儿受其知识经验的制约,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误,并给予幼儿改正的机会,这是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一视同仁,关心每位幼儿的成长,做到不歧视、无偏见。同时,教师还应利用日常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机会,引导和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许多焦虑问题的产生与二者密切相关。比如,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和交往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幼儿对此容易产生恐慌;幼儿园与家庭不同的规则让幼儿感到不适应;家园教育的不一致让幼儿感到困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学前儿童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的好的,我同事的孩子上幼儿园,每天都是苦瓜着脸,对妈妈说我不上幼儿园行吗?我特别讨厌上幼儿园,每天就特别的不开心,只有下午接他的时候,她才比较开心,每天都说我不想去找幼儿园,我可以请假吗?妈妈总是说不行,最后也没有办法了
第2个回答  2020-12-30
儿童焦虑症的主要表现在不一样年龄层的小孩上是不一样的。
婴儿的儿童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心烦、又哭又闹等;学龄儿童的儿童焦虑症主要表现为不肯离去爸爸妈妈、抽泣等,有时候亦会呕吐、睡眠障碍、遗尿等人体反映;学龄前儿童的儿童焦虑症则具体表现在学习方面,如:授课专注力不集中化、考试成绩山体滑坡、不肯与别人沟通交流等,甚至有会因为抑郁情绪与同学发生争执,不愿意念书等,在人体上边反映为流汗、头痛、恶心想吐、呕吐等独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功能紊乱以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激动病症主导。
第3个回答  2020-11-05
如何排除焦虑?
我认为首先要了解焦虑的情绪怎么产生的?

1、我记得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大概的内容是他要求一群实验者在周末的晚上,把未来7天让自己担忧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烦恼箱中,第三周的星期日,他在实验者面前打开这个箱子,与成员核对每一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的担忧并没有真正发生。由此可见烦恼是自己找的。焦虑是在一种退缩的状态里。不想让一些担忧的情况出现。

2、怎样排除焦虑?首先好好想想,自己不想出现的最坏可能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想出3个方法来,使这个最坏的可能不出现。

3、清单管理法。把你手上需要处理的事项在一张白纸上记录下来,是最有效的处理你在繁忙状态的方法。每当你需要处理事情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会有焦虑,紧张,有压力的感觉。首先按照急缓的顺序列出来,每完成一项便在纸上把它划掉。对清单上的每一个事项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写在清单上,可以在清单上列出工作中待完成的事项,用另一张纸上记录生活和家庭的待完成的事项。然后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事情需要先处理,哪些需要后处理。

4、风险量化法。在我们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敢有所突破,因为害怕其结果对自己不利。因为我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只是害怕不利的结果难以承受,如果我们量化分析出来,我们会更清晰的知道是否行动,会做出突破。

5、时间管理的方法。若能把你每天睡眠以外的时间做四种性质分开,重要并急于处理的,重要而不急于处理的,不重要而急于处理的,不重要也不急于处理的,分清楚之后,自己做事情就会有重点的去处理 。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每想到要做的事情马上记录下来,能唤醒记忆就好。从不在情绪控制自己的时候说话,做决定。有情绪的时候喝水和运动。学习瑜伽或静坐,这样能保持更平静的心境,更清晰的头脑。相信总有更好的办法。

总之有焦虑的情绪出现,要学会找方法,要锻炼身体,培养爱好,要让自己做情绪的主人,只有管理好情绪,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