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

如题所述

说起秦国,大部分人首当其冲会想到秦始皇,但一个偌大的国家并不是单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就能领导的,所以汇集更多的人才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李斯作为秦国后期出色的人才,绝对可以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那么为什么他被腰斩时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求情呢?这恐怕已经不能只是归结为一个人,人缘好或者是人缘差的简单问题了,这就不得不深入剖析一下当时事件的背景和经过,还有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了。

首先,李斯被腰斩这件历史事件当中有几个关键人物,他们分别是秦二世胡亥,宦官赵高。李斯一世英名,可以说全部毁于二人之手。当李斯和这二人同流合污时,或许已经冥冥之中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谁又能敢说,这不是在天有灵的始皇对于背叛他的李斯本人的一种惩罚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李斯立下汗马功劳,秦始皇对他委以重任,封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春风得意,史称“第一丞相”。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李斯并非世家出身,只是一介布衣,后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生逢乱世,人人都逐名逐利,想要飞黄腾达。李斯也不甘寂寞,他辞去小吏官职,去齐国荀子处求学。荀子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研究如果治理国家的学问,李斯学成后决定去秦国施展才华。

实际上李斯并非秦国人,他是楚国人,之所以去往秦国,是因为他觉得楚国国君昏庸,无所作为,秦国日趋强大,雄心勃勃,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去秦国可能会有所作为。他初到秦国就被吕不韦欣赏,封了个小官,于是他便大胆向秦王建议时机成熟,应该消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王此时也正有此意,俩人一拍即合,所以秦王非常赏识他,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同样多次为他升职加薪。


秦始皇不问出处,广用天下英才,是出了名的。但是当秦王决定统一六国的时候,出了个小插曲,导致他有了逐客的想法,李斯不是秦国人,当然也得走。于是他便上书秦王,言辞恳切,有理有据,秦王英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坚持使用客卿,这些外来的人才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同时,对本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这次事件之后李斯被提拔为廷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地盘扩大,制度,法律,文化等方面均不统一,难以管理。李斯提出实行郡县制,制订法律,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为秦国的稳定做出贡献。他提出的郡县制更进一步,制订礼仪制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凡事均有利弊,郡县制虽好,但废除根深蒂固的分封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其中焚书事件众所周知。此次焚书事件正是因为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引起的,大臣王绾和淳于越支持分封制,特别是淳于越他是以儒家的立场看待秦朝的政治,这与秦始皇的观点是格格不入的,伴君如伴虎,在当时君主专制的统治社会里,不能揣摩圣意是非常危险的,淳于越如此不知趣,让李斯抓住了小辫子,大作文章,于是便建议除秦记以外的史书都要烧掉,秦始皇为打压儒家学派,巩固自己的政权,下令焚书,使中国文化遭受巨大损失。

秦始皇时期,李斯可以说是官运亨通,他人生的重大转折是“沙丘之变”。秦始皇自继位以来,对广大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各地怨声载道,反抗从未停止过。所以秦始皇不断到各处巡行,一是为了展示皇家威严镇压百姓,二是即位以来一直让属下寻找和探索长生不老的秘方,但自古以来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戒骄戒躁,顺其自然方能得以长寿。秦始皇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公事繁忙,身体欠佳是常有的事儿。


就在他第五次巡行时,北归途中得了重病,死在了沙丘。此次巡行伴行的人有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宦官赵高。赵高是胡亥的老师,秦始皇死后他想要胡亥继位,胡亥年轻经验少,容易受他人控制,赵高可以利用和胡亥的关系,假以时日必可权倾朝野。


赵高此人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同时他也抓住了李斯当时的心情。秦始皇中意的继承人是长子扶苏,死前曾留信给扶苏,让他参加葬礼,这也反应出秦始皇决定传位于扶苏,奈何信被赵高等人扣押,并未发出。李斯在秦始皇死后怕天下大乱,密不发丧,每日照常送水送饭,制造假象,为的是回京后长子扶苏继位。扶苏刚毅且勇敢善战,思想偏于儒家,曾提出过反对焚书坑儒等意见,曾被秦始皇斥责,并派去蒙恬将军处历练。

赵高试图拉拢李斯密谋篡位夺权,李斯开始本意是拒绝的,但在赵高一番对于李斯仕途分析利弊的言论下,李斯最终决定铤而走险,听从了赵高的调遣,上了这条贼船,可是贼船好上,下来可就难了。这盘棋是赵高主导,李斯不过是他拉过来的一子罢了,事成之后,李斯又掌握着赵高的把柄,天长日久赵高必心生忌惮,除之而后快。


只是李斯没想到的是胡亥宁信赵高而不信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赵高竟如此迫不及待,可见当时的赵高当皇帝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可惜糊涂的胡亥在李斯告诉他赵高的狼子野心时,也并未重视理会,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不但不重视,竟然还告诉了赵高,这更使得赵高下定决心彻底除掉李斯。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赵高陷害谋反,被判腰斩,夷三族。至于为什么没有人求情,综上所述,一则,赵高是个心狠手辣,胆大包天的人,胡亥对他的信任已经达到了极致,从他指鹿为马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二则,胡亥并不是什么圣明的君王,从他告诉赵高李斯的上书就可以分析出他有些昏庸,他作为君主,大权旁落的情况下,他应该努力平衡双方的势力,而不是一再打压一方,让另一方更强大。三则,因为胡亥昏庸,赵高淫威,臣子们求情怕受牵连。四则,李斯从来就是个利己主义的人,为达目的同样不择手段,秦始皇对他有知遇之恩,最后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还是背叛了始皇,这样人品极次的人,大臣们也不愿为他求情,而牺牲自己。


就这样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李斯被腰斩,一代丞相,一世精明,最后落个如此悲惨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5

李斯,作为秦朝的宰相,曾是秦始皇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秦始皇打下如此的江山伟绩,和李斯的辅助有很大的关系。最后,李斯被人腰斩,“活得不如狗”,除了应了那么一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和很多原因有关。

01 李斯,布衣出身,一路走到宰相位置,实力并不简单

李斯本不是秦国人,为战国末楚国上蔡人,布衣出身,最初也不过是郡中的一个小吏。不过,此人很有野心和抱负,胸大志向远,根本不把芝麻小官放在眼里。

话说,有一次,他看到茅厕中的老鼠偷食污秽之物,但凡有狗或人经过,老鼠就吓得惊魂四窜;而看到粮仓里的大老鼠,则坦然自若地啃食。于是,他便深有感触地说了那么一段话:

一个人的能力高低、本事大小,跟老鼠一样,全然看自己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了。

为此,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粮仓中的大老鼠一样的人。于是,便辞掉了自己的小官,到了齐国,拜荀况为师。

师从大佬级人物荀子,可想有多少伟大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的确,后来李斯成了法家的理论大家和实践者

学成之后,李斯对当时的几个大国做了上下、横纵的分析,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到最具有前景的秦国去施展才华,干一番大事。毕竟,秦国尤为重视引进人才,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此外,纵观七国,他认为也只有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李斯影视形象)

离别之时,他对老师荀况辞别道:

“听闻时机不等人,应及时把握……身为男人大丈夫,在建功成名的大好时机面前,应该努力进取,向上攀登,去有所作为、改变自己的境遇。而不是像禽兽一样,只管咀嚼送到嘴边的食物……

总言之,噼里啪啦讲了一堆豪言壮志的话,就扬长而去了。

02 事实也证明,李斯高瞻远瞩,押的棋子很准

公元前247年,李斯到了咸阳,碰巧秦庄襄王去世,嬴政继位。当时嬴政虽然年轻,但是也同样是一个充满了野心和抱负的人。不过,由于嬴政年幼,13岁即位,很多政事还是经由丞相吕不韦包办处理。

由此可想而知,吕不韦手握多大的权力。李斯是个聪明人,他先投吕不韦门下,因为才华和能力出众,很快便赢得了吕不韦的倾心。之后,吕不韦便将其举荐给了秦始皇,开始参与政事。

03 然而,李斯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功过、毁誉各半的人物

对于帝王来说,李斯是个人才,这点毋庸置疑。在秦始皇身边,李斯为秦王献上了不少的贤言良策,提出了不少对国家发展积极有效的方针策略。

    如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写信劝秦王不要逐客(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倡导“书同文字”,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等等。

李斯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然而,建功的同时,也干过不少不得人心的事,如像“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情,表面上和李斯无关,实际上,李斯也难逃其咎

( 李斯影视形象)

又如在秦始皇死后,为了让胡亥上位,和宦官赵高狼狈为奸,谋篡改诏书,逼死扶苏、蒙恬。然后,马不停蹄地,秘密地将秦始皇的尸体运送入京。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由于气候炎热,秦始皇的尸体早已臭气熏天,为了避人耳目,赵高等人又假托圣旨,让一行车辆都装了鲍鱼石,最后,所有的车辆都是奇臭无比,人们也自然是分辨不出,到底是鲍鱼之臭,还是始皇之臭。最终,到了咸阳,都没有几人得知,秦始皇之死。

李斯如此种种,其不管是本意还是被逼,都难咎其责。为了贪图富贵,他的这种助纣为虐的行为,自然是早已失去人心。

04 李斯被赵高陷害谋反,被判腰斩,夷三族,无一人替他求情,情理之中

公元前208年,在赵高的奸计下,李斯被判腰斩,腰斩于咸阳,父母、兄弟、妻子三族也被夷灭。行刑当天,李斯回头对他的儿子说:

“我多么想像你小时候那样,父子俩带着黄狗,一块到上蔡城东门外,去打兔子啊,可惜再也没有机会了。”

说完,两人相对而泣。

对于李斯的遭遇,没有一个人为之求情,甚至还有人骂:“活该!”

不过,事情也确实如此,丧尽天良,为非作歹,的确是“自作孽不可活”

小结

当然,除了助纣为虐失去人心,还有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不少人迫于赵高的“淫威”,不敢站出来发声,危难面前,大家都是“明哲保身”。再者,为了一个失去人心的人而求情,最终让自己面临掉脑袋的风险,多少有些不值!

对此,你又持何种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意见~

第2个回答  2020-12-18

哪个说文武百官没有求情的?哪个又认为李斯人缘很差呢?若是真这么黑白分明,又怎么来的中华历史中无比璀璨的勾心斗角呢?李斯在被判之前,一定也有人想过要求情,但是风雨飘摇的秦朝,大家都只想安稳国家,所以,李斯的死,一部分怪自己,一部分怪别人,还有一部分,就只能怪命运。

关于李斯之死的记载很简单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夷三族。

到底有人求情吗

有没有人求情其实不重要,连正史都没有记载,不知道后世为什么瞎编乱造说李斯被腰斩了,没人求情。说白了,李斯的功绩很大,自古以来功高盖主什么下场就不多说了。李斯对皇权的依附是很严重的,而且最接近权力的中心。满朝文武,谁会愿意让自己莫名卷入漩涡中心呢?

秦二世本身就不信任李斯,他和秦始皇不同,他对于李斯是不喜欢的。而李斯又因为恐惧,从进谏模式改为奉承模式,最终因为秦朝的衰落被怪于暴政之上,而律法的制定者李斯这个时候自然只能出来背锅。这个时候谁敢求情?想要一同背上这滔天的罪名,一起到地下去畅谈人生吗?

李斯到底是怎样的人

李斯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权力,但是官是什么?从当官的那一天起就是戴罪之身。所以,李斯对于权力的追求,对于心中抱负的实现都是很不错的。当然韩非的死亡与李斯是脱不开干系的,虽然李斯的刑法残酷,但是对于民智未开的区域的统治,以暴制暴显然更高效。但是韩非的死亡,只能说李斯是推手,韩非是很适合为国为民的人,这一点李斯的污点难以洗清。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也有一部分人厌恶李斯,并不愿意给他求情。

李斯很有能力,律法、小篆以及度量衡。这都是他最伟大的功绩,但是李斯拎不清,秦始皇能够给予他尊重,扶苏虽然仁厚,但是不代表不可以,但是胡亥是一定不可能喜欢李斯的。李斯不知道什么叫做见好就收,有才,但是在胡亥的时代,他不退出,就只有死。他不是个好人,但是也不是坏人,他只是一个在那个时代,很有想法,但是不一定事事都能够拎得清的人罢了。

总的来说,李斯之死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有人想求情也无法求,就算求情,也会遭到和李斯一样的下场。这种时候,明哲保身最好。依法治天下的思想没有错,适合那个时代。但是跟错了人,选错了路,听谁的不好非要去听一个因为生理问题,早就心理不正常的赵高的话呢?

第3个回答  2020-12-09
因为满朝文武大臣都认为李斯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所以没人替他求情。
第4个回答  2020-12-09
因为李斯推行变法,动了满朝文武大臣切实利益,所以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甚至为此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