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典籍对一种食品或草药四气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不凭借查资料,仅凭借感官,如何判断西红柿、橙子、红枣等食物是寒的还是凉的,甚至精确平偏凉?
一样凉的,一样温的食物,如何配比,可以得到一份平的组合食物呢?当然草药也一样。
更改:甚至是精确到所谓的平偏凉,或平偏温。
话虽玄,理虽简,道颇深!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仲景分六经,晋太医令,错解义例,纂乱原文,三丰后世弟子化十三字法则为各式套路,淡安、茂良等人效仿古人按证取穴,此虽以无为修有为之术愿,却实为医、道晦暗之始也。
在下不明内景,未能求实理于形气之中,实于道相失也,甚悔!
基于此,不知前辈仍有哪些嘱托?忘赐教,不胜感激!
你是学中医的?
我就多说几句吧。首先你要问下你自己,学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则时时把玩儿《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桂林古本的)》结合多看病人慎重下药,足以做一个当代良医了。五子(房子车子金子儿子……)登科有望。
如果想追古代华陀、孙思邈、张仲景等人,则要立志走解脱生死之路。这事就更加玄了。对走上此路的人来说,此生了脱生死是第一位的,治病救人只是顺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前述孙思邈、张仲景等前辈都是走修仙之路的人,所以有足下看到的光辉业绩。
这事太玄了,说出来恐怕板砖齐飞了。
俺也都是听旁人说的啊,就当俺是在吹牛说笑话。别当真啊。
早先在国外学了些年的经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拿诺贝尔恐怕希望不大,转而学点中医,至此不过2-3年,书也是胡乱读了点,思路时清晰时混乱,目的是把家人和周围朋友病都治好了,好修道,自私一把。本人讲话、脾气都有些欠揍,容易被拍砖,智商不高,但有骨气,不世俗,自然,爱交友。也希望往更好里走走看。
感觉孙真人和张太守路子还不大一样,化元华还好没留下什么“著作”,否则也容易被我等拍砖。
总之非常感谢你的提点,
私下聊吧。俺“无”权限。
博士你好,总用“估计”二字并非“博士”之道,玩笑一句而已。
同时,后学认为:秋季成熟之水果颇多,梨子似乎因于其色白而归肺经,因于其味甘而归胃经,少有酸味之梨,可归肝经。关于四气,还请不吝详授一二。
呵呵,估计也是个万全之道,事情总不能回答的太绝对,尤其是中医这样抽象的学问。你永远找不到一种能够量化的工具来测定中医,能测的出来的多半已经属於不在中医思维范畴指导内的了。
四气是人所感知到的,亦有从四季而来解释的,还有从五味来推演的。。。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主要是阳性者就属温、属热,阳性是什麽?能振奋、升提、发热、外散者,所以大部分药食,只要有“阳性”作用者,就是属温属热。阴性亦同此理。而一般所说平性的药、食,亦非完全的处於不寒不热的绝对中间质,只是平性对人体的寒热阴阳影响较小罢了。记住:“万物皆有偏性”
其实你说的以“色白”来归类为肺经,何尝不是一个”解释”的好方法,但要知道,中医为人所诟病的也是“理的主观性太强,解释过於随意性”,我所要说的还是一个观念:中医是抽象的、宏观的、动态的(建议研究一下五运六气学说便能知道我所表达的),太过追求绝对,那便不是中医了。
另外,我反问您,是色白味甘这样的在先呢,还是先吃了梨后发现能缓解肺胃之病,所以套用色白味甘赋予解释呢?两者有很大区别。前者是理论指导(但想想这种理论能套用在所有东西上吗?),後者是经验在先而后“套用”理论来解释。。。我倾向於后者,毕竟不是所有白色之物都规肺经,不是味甘都归脾胃,很多情况下是吃了后发现有那样的作用,才加以解释,所以药物食物的性味归经亦是在“从经验筛选,再予理论支持”而来的。。。不知你是否理解我的意思?你也可以找相关书籍看看,探讨四气五味相关的书籍有很多的。
谢谢你的教授,如此,讨论寒热,不如讨论阴阳。辛甘发散为阳,与寒热和关?若只看阴阳,辨别寒热何意?没错,我的提问过于绝对,而恰恰我们生存的是一个相对的婆娑世界,此亦内经七篇所传之道。我的不解之处,主要是,历代本草典籍,为何有的典籍描述一个药食为温,有的却描述为平?同样不知是否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什么白色的天然药食不归肺经呢?若没有梨在手,萝卜、荸荠、百合、甘蔗该不该考虑呢?大道至简。
再次感谢!
历代本草典籍,为何有的典籍描述一个药食为温,有的却描述为平。。。这问题简单的解释,只能说个人观点、所处地区、或所苍集的资料、所承之师不一样。就像同样是人体,而中医却可以发展出个门各派来解释,你能说孰是孰非吗?并没有检验他们的工具吧?而四气五味就像吃甜食一样,你觉得甜的,在我看来或许味淡。。。同样辛热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在四川地区用量相对大,所以在其他地方认为的大辛大热的,或许在四川地区医师看来只属於“微”辛热。四气五味一样不能机械看待,要以相对的(中医看待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内经不是有五方之说,五方之人用药皆不同,难道能以简单五行就能囊括五方之人的体质?每个人差异都非常大,所以我个人感觉这些太过细微的平、温、凉等差距是不必要过份较真的,看病时并没有一套非常细致的公式去衡量吧?最後给你举个例子:芡实、莲子是偏白色的吧,便是不归肺经的,所以只能说色白者“大部分”是归肺经的。难道绿色的中药都归肝经?那竹叶呢?浮萍呢?
气味、归经至今仍是一套模糊的理论,至今没有人能够非常确切去定义,如果你对这方面有兴趣,多找些文献资料来整理,或许能出一篇不错的论文。在百度上问是不会有你满意的答案的。。。
1. 关于第一个问题,受教了!
2. 莲子刚采下来晒干是黄色的,故归脾,而外皮暗红色,莲心味苦,归了心,又因为是子,所以归了肾。市场上的白色的莲子是经过熏蒸的。为的不会生虫,读书人可能有所不知。这类问题讨论起来意义不大,属小道,不过再拿几个学位耳
所以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凭借感官,如何判断西红柿、橙子、红枣等食物是寒的还是凉的,甚至是精确到所谓的平偏凉,或平偏温。“ 您是博士,不要被在下“带来带去”
呵呵,既然真想知道”凭借感官,如何判断西红柿、橙子、红枣等食物是寒的还是凉的,甚至是精确到所谓的平偏凉,或平偏温。“。。。那是凭藉您自己的感官吗?这问题只有当您有能力时才能做到吧?就像品酒师一样,仅凭藉感官就能品尝出是那个年分的红酒,每个人天赋各不相同啊。。。而关於莲子原本是黄色这我还真不知道,但为何解释莲肉时用黄色解释,而解释莲心时您就不用绿色,而用苦味解释呢(用五色解释那麽就归肝经了,难道能说不对吗?)。。。所以用来说理的“理”也是有选择性的。。。经验淬取出理论,理论反过来指导经验,并在经验当中再度翠取与淘汰,中医就是如此。。。
博士只是虚名,没什麽内涵的混个学历吧了呵呵。。。如楼下“周流六虚演无拘”先生所讲的我是相信的。。。涉猎一些五运六气、道家医书,可能能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所以您的回答是:天赋。
我后面的提问仅仅是:"什么白色的天然药食不归肺经呢?" 你告诉我是儿莲子。(这已经被推翻了)
莲子刚晒干是黄色的,黄的当然不归肺经咯,所以归了脾胃。
莲子是个整体,有这个性质归了这,有那个性质归了那。去心地的去了衣的莲子当然就不归心经咯,根本不苦没有红的成分了嘛,同样莲藕不是子,就不归肾。莲心色青归肝,要不怎么又涩精之功效呢?只是色青是表面,味苦是整体,所以归心成分多些似乎。
我的回答不仅是天赋,如果是天赋的话,难道古代名医都有天赋?在应用中药方面,能有天赋当然最好,没有天赋而成为名医者不是也很多吗?
"什么白色的天然药食不归肺经呢?呵呵。。。关於这问题你还是太过机械看待,那请您回答我,绿色而味淡的竹叶归何经? 请用绿色、味淡来解释此问题。
另外,您提到“莲心色青归肝,要不怎么又涩精之功效呢?” 大部分典籍记载的莲心是归心与肾的,” 能涩精的,应该是归肾,而非肝。。。(这点请查阅中医基础理论,)“肾主藏精,而肝主疏泄”,为什麽绿色的莲心反而还归肾?请找出理论解释为何归肾。
涩和固都是方法,接近,但不同,涩为木性。
鲜竹叶绿,入药不绿。味道有苦、甘、有的淡,还有其他性质,如质量轻,位置在四旁,这也影响归经和药性。新鲜的绿竹叶入肝(你可以自己泡一杯试试感觉),而后世医家入药的竹叶早已是闷干,绿意全无,如何入肝?只能从其他性质考虑。此亦似绿茶与普洱之别也。若置身竹林,其绿意护眼收神,此肝木也。正如你所说,书上列出来的,只是作者所理解到的层面,非事物的全部。尽信书则无书
“新鲜的绿竹叶入肝(你可以自己泡一杯试试感觉)”我喝了是没什麽感觉呵呵,若您有感觉,那您这不就是凭感官吗?看样子您还是在一般人之上啊。。。如此说来其实您对自己的问题已经有了大致的答案,不是吗? 我感觉您要的不是确切的答案,因为您都能找到否定的理论;您要的也不是模棱两可的答案。。。您要的是怎麽去做到“锻炼自己的感官”,直到自己能“用身体去感觉”,那还真的不是别人能帮您的了。。。由於我俗务繁忙,杂念过多,心思难静,学问过浅,您或可请教道家或气功大师。。。
追问您还是回答了在下诸多零散问题的,也陪伴了敝人许久,多谢!
导师曾告诉过我,本专科是学书本的,书上讲啥记啥,硕博士的目标是能够发现课本背后的内容的,小可以修正书本,中可以延伸理论,大可以创造完整的学说或理论,否则,照本宣科,仍是本专科层次。这是科学研究层面。
另一种层面,就你所提及的,我们都缺失了,真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得了解、体悟那些
我相信我们今天的对话对我们将来彼此都颇有裨益的。拥抱一下
呵 当然不可照本宣科,要不我何必认为不能机械化看待书中的种种呢?
曾经有位名老中医告诉:“中医的精髓首先在继承,然後在临床中验证,去芜存菁”。。。鉴於中医博大精深,而我自认为本人对於中医学说与理论继承实在太少,故尚未有资格谈创新或创造学说。目前谈经验都不敢了,何以谈创新?若能从书中、跟师、临证中获得经验以助於治病便可,创新或理论估计等六七十岁后或许还有可能有资格说。。。
由衷期盼您能找到您想要的答案。。。倘若有天您能用感官去感知到药性,请通知在下您用的是什麽方法。。。共勉之!
如此分辨似有其理。
后学追问:
1,春季如何?
2,梅子成熟于农历3月,樱桃4月,枇杷5月,如何解?
3,有幸您提到大棚,大棚蔬果如何解?
1.春季成熟的有北方小麦,虽性热,经过冬雪藏于地下热性被抑制所以吃起来没事,南方的小麦则不行,南方小麦成熟没有冬雪覆盖,保持了原有特性,不但和面不吸水难活面,吃多了还烧心。所以南方人春夏不吃面。
2.梅子成熟于农历3月,樱桃4月,枇杷5月,都在未热之前成熟,沾有春气,味偏酸,性收引。
3.大棚瓜果蔬菜,违反自然规律,营养成分还没充分形成,只能当作充饥之物,并无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