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其、为、观、于、时这些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

如题所述

之的意思:、1.“之”常作代词用,比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2.另外“之”也可以是结构助词“的”。比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3.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4.“之”作动词用比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这里的“之”的意思是去,往。

--------均为语文课本人教版内容。
“其”的意思:
其可以理解为代词;而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基本解释: 为
(为)
wéi
做,行,做事: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以为。认为。习以为常。
变成:成为。
是:十两为一斤。
治理,处理:为政。
被:为天下笑。
表示强调:大为恼火。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为?
姓。


(为)
wèi
替,给: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为国捐躯。
表目的:为了。为何。
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帮助,卫护。

笔画数:4;
部首:丶;
笔顺编号:4354

详细解释: 为
为、为
wéi
【动】
(为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坠。——《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
制作;创作〖make;compose〗
造作,为也。——《尔雅》
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庄子·人间世》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治理〖administer〗
为,治也。——《小尔雅》
诸葛瑾为豫州。——《世说新语·排调》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变成,成为〖become〗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而改为入。——宋·洪迈《容斋续笔》
又如:由徒为师
是〖be〗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谓为三横。——蔡元培《图画》
又如:十尺为一丈
学习,研究〖study〗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
种植;营作〖plant〗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战国策》
设置;建立〖establish〗。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
使〖let〗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以为;认为〖think;bilieve;consider〗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惊为生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演奏〖play〗。如:为乐(奏乐;作乐)
【名】




wéi
【介】
被〖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
于,在〖in〗——表示时间或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


wéi
【连】
和〖and〗——表示并列关系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战国策》
则,就〖then〗——表示承接关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如,若〖if〗——表示假设关系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
或,抑〖or〗——表示选择关系
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诗·周颂·思文》疏
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


wéi
【助】
的,之〖of〗——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后汉书》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wéi
【语气】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何乐而不为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wéi
相为倚伏。——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相为应答。——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另见wèi

为德不卒
wéidé-bùzú
〖dogoodbutcouldnotpersistin〗积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贯做下去
光弼为德不卒,令人益恨元振。——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纪·代圣陶》
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史记·淮阴候列传
为恶不悛
wéi’è-bùquān
〖stopatnothingindoingevil〗坚持为非作歹,不思改过自新
为法自弊
wéifǎ-zìbì
〖conductlawtolimitoneself;createlawsonlytodestructoneself〗自己作法,自受弊害
为非作歹
wéifēi-zuòdǎi
〖doevilthings;perpetrateoutrages;commitcrimes〗做违法的事,做令人痛恨的事
你待为非作歹,瞒心昧己,终久是不牢坚
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并没叫你去为非作歹。——《红楼梦》
到了二十岁,便不念书了,跟在毕植本身边,趁空便跑了出去为非作歹。——清·南亭亭长《中国现代记》
亦作“生非作歹”
为富不仁
wéifù-bùrén
〖berichandcruel;beheartlessrich;muckandmoneygotogether(谚)〗蓄积财产,不施仁德。指为了致富,不择手段,不讲仁义
一生做事强梁,只是倚官托势;须知为富不仁,自来见利忘义。——明·邵璨《香囊记·媾媒》
为鬼为蜮
wéiguǐ-wéiyù
〖bitsomeonewithschemesandintrigues;beschemingandmalicious〗指暗中伤人的魔鬼与孤蜮。比喻阴险害人的行为和伎俩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诗经》
设使像法至今未行,将尽堕恶道,为鬼为蜮乎?——唐·卢肇《宣州新兴寺碑铭序》
为好成歉
wéihǎo-chéngqiàn
〖dogoodbutregardasillwill〗好心好意为他人无私奉献,却被曲解成别有用心
傍人怎知就里,见你少男少女一路同行,嫌疑之际,被人谈论,可不为好成歉,反成一世英雄之玷?——《醒世通言》
亦作“要好成歉”
为害
wéihài
〖doharm〗祸害;形成灾害
这个浪荡公子哥儿,在当地为害很大,人人痛恨
为患
wéihuàn
〖bringaboutdisaster〗形成危险、灾祸
附近村庄蝗虫为患
为难
wéinán
〖feelawkward;beinaquandary;feelembarrassed〗∶难以应付
为难的事
〖makethingsdifficultfor〗∶使人难应付
为期
wéiqī
〖(tobecompleted)byadefinitedate〗作为约定的期限或日期(以两周为期)
为裘为箕
wéiqiú-wéijī
〖marryandembarkonacareer〗比喻子弟克承家业为“为裘为箕”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亦有良嗣,为裘为箕,公无憾哉!——明·李东阳《董公墓志铭》
为人
wéirén
〖behave;conductoneself〗∶做人和跟人交往的态度
他为人正直
为人正派
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为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其为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为人迂讷。——《聊斋志异·促织》
〖beadecentperson〗∶与人友好地交往
他素日很为人
〖facialfeatures〗∶像貌特征
为人洁白晰。——《乐府诗集·陌上桑》
为人师表
wéirén-shībiǎo
〖beworthyofthenameoftheteacher;beaparagonofvirtueandlearning〗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做人表率
为仁不富
wéirén-bùfù
〖berichandruel〗讲仁义道德,发慈悲之心,就不能富有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杨子曰:“为仁不富,为富不仁。”——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为生
wéishēng
〖makealiving〗以某种手段维持生活
以狩猎为生
为时
wéishí
〖too(early,soon,late,etc.)〗从时机或时间上看
为时只十有一月。——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为时过早
为时过早
wéishí-guòzǎo
〖tooearly;betoosoon〗不适时;还早了点
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为市
wéishì
〖traffic〗进行交易
一人去为市。——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为首
wéishǒu
〖headedby;standattheheadof;intheforeground〗当领头的人;担任领导
以老张为首的代表团
为寿
wéishòu
〖toast;greet〗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饮酣,桓公谓鲍叔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管子·小称》
沛公奉卮酒为寿。——《史记·项羽本纪》
庄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凡言为寿,谓进爵子尊者,而献无疆之寿。”
为数
wéishù
〖amountto;number〗从数量多少上看
为数极少
为所欲为
wéisuǒyùwéi
〖doasonepleases;actwilfully;dowhateveronelikes;haveone'sownway〗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意行事
为文
wéiwén
〖write;compose〗成文,成字
为文犹可识。——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为伍
wéiwǔ
〖associatewith〗做同伴;看成同类
羞与为伍
为限
wéixiàn
〖notexceed;bewithinthelimitof〗在…范围内,不超过
费用以一百元为限
为止
wéizhǐ
〖upto;till〗截止;终止
迄今为止
为主
wéizhǔ
〖relymainlyon;givepriorityto;givefirstplaceto〗放在首要位置
以自力更生为主


为、为
wèi
【动】
(为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help〗
福禄来为。——《诗·大雅·凫鷖》
又如:为虎添(傅)翼
通“谓”。言说;告诉〖tell;speak〗
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墨子·公输》
管仲,曾西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公孙丑上》
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谷梁传·宣公二年》
太子怒,入为王泣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wèi
【介】
因为,由于〖because;for;onaccountof〗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为是(因为是,为的是);为甚(为什么)
替,给〖for;forthebenefitof〗
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为长安君计短。——《战国策·赵策》
为楚王作剑。——晋·干宝《搜神记》
为王作剑。
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又如:为容(替人美言推荐);为我去商店买东西;他的律师为他处理这个事件;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了〖for;forthesakeof〗
为市鞍马。——《乐府诗集·木兰诗》
则众何为。——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为怨者故。
生为之饱。——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为国捐躯(为国家献出生命);为好成歉(将好事变成坏事);为许(为此)
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facingto;toward〗
为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
为弟子说前代事。——清·周容《芋老人传》
另见wéi

为此
wèicǐ
〖bythis;inthisconnection;forthispurpose;tothisend〗因为这个;有鉴于此
我们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
为何
wèihé
〖why;forwhatreason〗为什么
为虎添傅翼
wèihǔ-tiānfùyì
〖assistanevildoerislikeonewhogivewingstoatiger〗为吃人的老虎附加羽翼,比喻替坏人出力,助长坏人的威势
为虎作伥
wèihǔ-zuòchāng
〖helpavillaindoevil;playthejackaltothelion;holdacandletothedevil〗为老虎引路的鬼。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亦作“为虎添翼”
为了
wèile
〖forthesakeof;inorderto;forthereasonthat〗为着一定的目的、理想、感情或其它利益
为民请命
wèimín-qǐngmìng
〖pleadinthenameofthepeople〗旧指为人民作主,出面反映百姓疾苦
为人作嫁
wèirén-zuòjià
〖busyoneselfwithhelpingotherpeople; foolsladewaterandwisemencatchthefish;slaveforotherswithnobenefittooneselfasonewhosewssb.else'strousseau〗贫穷女子常为富家女出嫁作衣。比喻徒然替他人辛苦出力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wèiyuānqūyú,wèicóngqūquè
〖drivethefishintodeepwatersandthesparrowsintothethickets〗把鱼逐向深水,将鸟雀驱入丛林,结果很难捕捉到。比喻把可以依靠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时:一般就解释为时候、时间即可。

观:基本字义
  1、看,察看:~看(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a.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b.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2、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a.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b.注视,瞻望)。大~。奇~。   3、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见,雚( guàn)声。本义:仔细看)   2. 同本义[observe;watch]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4. 观察、审察 [obser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6. 示范:显示 [display;show]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7.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8. 游览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9. 玩赏;观赏 [play]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1. 佛家语 [study]。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2. 通“劝” [advise]。如:观王(劝说帝王)   13. 阅读 [read]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容饰,外观 [appearance;looks]。如:观美(外观美好)   2. 景象,情景 [sight;view]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旧观(原来的样子);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壮观(壮丽的景象);大观(气势宏大的景象)   4. 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concept;outlook]。如:世界观;人生观;乐观;悲观;观化听风(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词性变化
  〈名〉   (1) 容饰,外观 [appearance;looks]。如:观美(外观美好)   (2) 景象,情景 [sight;view]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旧观(原来的样子);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壮观(壮丽的景象);大观(气势宏大的景象)   (4) 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concept;outlook]。如:世界观;人生观;乐观;悲观;观化听风(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3
  【 而 】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假字
  1.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三)常见搭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 其 】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它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五)常见搭配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焉 】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 之 】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 于 】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27
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