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东向构造

如题所述

贵东岩体内及其邻区的北北东向构造,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少数以拉辉煌斑岩填充形 式分布于岩体东段。岩体内从西向东分布有北江、百顺-烧山和油山-下庄北北东向断裂带(图4-1、附图)等。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往往迁就、利用、继承、改造和发展东西向、北东东向构造带。断裂 性质为压扭性,左行扭动,位错早期的辉绿岩脉、挤压带和石英断裂带等。断裂成群组成带 分布。广泛发育不同构造变形蚀变岩,并充填各色细(微)晶石英、沥青铀矿、黄铁矿、针铁 矿、萤石、方解石等,伴以石英化、绿泥石化、伊利石化等。

早期活动与东西带复合控制钨矿等内生矿产;晚期活动与东西向、北东东向构造相复 合,控制热液铀矿的分布。

(一)北北东向断裂带

北北东向断裂带在本区广泛发育,尤其是岩体东段的铀矿田内特别发育,晚于东西向和 北东东向构造。从西向东有龟尾山、明珠湖、新桥-下庄、6009、6004、102(103、101、104、161)、太平庵和坪田等石英(硅化)断裂带。本节只对龟尾山、明珠湖、新桥-下庄、102、太平 庵和坪田6条石英(硅化)断裂带的特征及与其他方向构造关系和控矿因素分述如下,其他 断裂带在矿床构造一节中再加以阐述。

1.龟尾山石英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翁源县礼岭村西,竹筒尖至龟尾山一带。断裂走向45°~50°(个别60°~ 80°),倾向南东,倾角75°~80°。断裂带延伸8 km以上,宽0.5~3 m,最宽5 m,受其影响 发生不同程度的应力变形岩石范围要更宽些(图4-6)。

图4-6 龟尾山石英断裂带侧缘变形蚀变岩剖面示意图

断裂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延伸。前人认为该断裂是黄陂石英断裂带的次一 级构造。由于后期北北东向构造的重接复合,使构造带在走向上呈“S”状,并使构造更加复 杂化。关于断裂性质,因其错断辉绿岩脉,南东盘相对向北东方向位移,故该断裂为左行压 扭性断裂带。

为了解龟尾山石英断裂带侧缘应力下不同变形蚀变岩的特征,现将其主量元素氧化物 和微量元素分布特点的室内研究工作概括如下。

(1)龟尾山石英断裂带及侧缘变形蚀变岩石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1)弱裂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X197)该带位于远离断裂主带下盘(11.5 m),呈灰白色,具有裂损花岗结构,岩石中电气石、石榴子石有明显压碎,其裂隙中充填有伊利石。白云母 碎裂,显波状消光。长石碎裂边缘呈齿状。石英发育裂隙,部分波状消光见图4-6。

2)强裂损粘土(伊利石)化蚀变花岗岩(X198)该带向主断面靠近,岩石伊利石化和高 岭石化明显增强,并有氧化铁染现象,岩石中部分白云母变为伊利石,并大致呈定向排列。长石斑晶有压碎,石英细粒化等,局部残留花岗结构;

3)花岗质粘土化糜棱蚀变带(X199)该带距主断裂带3 m处,岩石呈灰白色,具糜棱结 构。钾长石呈残斑或交代残余。石英呈残斑,波状消光。伊利石、高岭石交代长石残斑和白 云母碎片;

4)断裂带中心为硅质蚀变糜棱岩带(X200)该带岩石为白色微带黄褐色、糜棱结构、块 状构造的块体。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石英占全岩的80%以上。除石英外,还残留有少量 的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它们呈集合体出现。粗晶石英残斑发育有亚颗粒、波状消光和 带状消光;

5)强石英、伊利石、高岭石、沸石化的花岗碎裂岩带(X201)该带紧靠主断裂带上盘,岩 石中残留的钾长石具圆滑的边界,发育有格子状双晶和波状消光。斜长石为交代残余,其含 量很少。岩石中主要是石英化、伊利石化,局部呈糜棱状。石英大部分呈脉状穿插岩石,也 见交代长石。白云母被伊利石交代、有的出现解理弯曲和波状消光或结构发生变化。高岭 石呈集合体交代长石、伊利石。沸石与高岭石伴生,呈针状集合体;

6)强伊利石、高岭石化碎裂细粒花岗岩带(X202)该带距主带上盘2.2 m,岩石为灰白 色,微带浅绿色,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组成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应力蚀变 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次为绿泥石、伊蒙混层粘土矿物、方解石等。斜长石双晶模糊,呈残斑状,且残斑被伊利石、高岭石细脉穿插交代。石英呈残斑,发育裂隙,波状消光,呈正 二轴晶;

7)强绿泥石、蒙脱石、伊蒙混层粘土、高岭石化碎裂花岗岩带(X203)该带距主带上盘 3.5 m,岩石呈灰白色,微带绿色,碎裂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绿泥石、伊利石、高 岭石,次为长石、蒙脱石、伊蒙泥层粘土矿物和沸石等。

龟尾山石英断裂带两侧的变形蚀变岩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在热动力作用下,也表现出 活化迁移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力作用的强弱。

(2)龟尾山石英断裂带及侧缘变形岩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特征

龟尾山石英断裂带及侧缘变形岩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含量见表4-5。

表4-5 龟尾山石英断裂带变形蚀变岩的主量元素氧化物(%)

从表4-5可以看出,龟尾山石英断裂带的变形蚀变岩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组成变化具 有以下特征:

1)龟尾山石英断裂带主构造带硅质糜棱岩为强变形蚀变带,岩石以SiO2、FeO、Fe2O3 含量高为特征,其余的主量元素氧化物明显偏低。

2)主构造带下盘的3个样品可划分为两类构造变形岩,即带旁强蚀变构造变形岩(X199)和其侧缘的近脉弱蚀变构造变形岩(X198、X197)。它相对带旁和近带构造变形岩 有较高的FeO、MgO、Al2O3、H2O和LOS,有较低Fe2O3、MnO、CaO、K2O、Na2O、和P2O5。从元素氧化物含量降低的特点看,该带应是斜长石大量水解带。

3)主构造带下盘的近带和远带构造变形岩(X198、X197),是主量元素氧化物差别不大 的两种岩石。从K2O、Na2O含量可以得出,它们的动力变形和蚀变都相对主构造带有明显 地减弱;

4)主构造带上盘的3个变形蚀变岩,同样也可以分为两类,即带旁强蚀变构造变形岩(X201、X202)和远侧的弱蚀变构造变形岩(X203),它们的主量元素氧化物十分相近,从 Na2O含量显著减少和较高Al2O3、H2O和LOS,它们都应是斜长石大量水解的岩石。

(3)龟尾山石英断裂带及侧缘变形岩石的微量元素及CO2的含量变化特征

龟尾山石英断裂带及两侧构造变形蚀变岩微量元素及CO2的分析结果见表4-6。从 表4-6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变化趋势:

表4-6 龟尾山石英断裂带变形蚀变岩的微量元素及CO2分析结果(10-6

1)龟尾山石英断裂带主带的硅质蚀变糜棱岩带,其岩石虽有Cu、Sb、Mo和S等元素含 量最高,其余的元素含量都很低,它是岩石地热流体叠加,应力变形集中部位。

2)主断带两则的变形蚀变岩带,既有由热液流体引起的蚀变矿物群体,又有热动力蚀 变的变形矿物群。因此,多出现含量最高和较高含量的元素群体,但从元素组成看,下盘构 造变形蚀变岩更具有高、中、低温元素叠置特点,即有W、Sn、Bi、Sb、Cu、Pb、Zn和F含量高 的元素群。因此,硅质糜棱岩带下盘的变形蚀变岩带有利于铀富集的可能。

3)这种现象说明,在构造应力集中部位元素有活化、迁移的趋势,而在构造应力相对减 弱的部位有利多元素沉淀的可能。

综上龟尾山石英断裂带特点是:

(1)该断裂带走向介于北东东和北北东向构造之间的展布方向,是利用、改造和归并北东 东向断裂,形成北北东向的“S”型构造带,即有的部位接近北东向展布。

(2)龟尾山石英断裂带特点是从断裂主带(中心)向两侧,尤其是上盘各带中的岩石、矿 物、形变和相变是逐渐减弱。

(3)主构造带上盘下盘的近带和远带构造变形岩石相对主构造带岩石变形明显减弱。因 此,它的SiO2、Fe2O3、FeO含量较高,而Al2O3、MgO、CaO、K2O、Na2O和P2O5的含量较低。这种元素氧化物变化特点显示了岩石在蚀变变形过程中岩石的斜长石、黑云母大量水解。

(4)从微量元素群的组成看,龟尾山石英断裂带主带的硅质糜棱岩形变蚀变带,岩石中 Cu、Sb、Mo和S等元素含量最高,其余的元素含量都很低的特点。主断带两则的变形及蚀 变岩带,既有由热液流体引起的蚀变矿物群体,又有热动力蚀变的变形矿物群,元素群体中 多出现含量最高和较高含量的元素群体,尤其是下盘构造变形蚀变岩更具有高、中、低温元 素叠置特点(W、Sn、Bi、Sb、Cu、Pb、Zn和F元素群),有深部热(热点)作用的显示,是铀富集 的有利部位。这种现象说明,在构造应力集中部位元素有活化、迁移的趋势,而在构造应力 相对减弱的部位则有利多元素沉淀的可能。

2.明珠湖石英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翁源县岩庄乡水黄洞村西500 m,北东端交于黄陂石英断裂带,而不穿过 黄陂断裂带,向南西延伸至笋洞。断裂长6~8 km,宽1~10 m,应力变形影响带达30 m之 多,控制深度280 m。断裂走向25°~35°,北东端交于黄陂断裂处大于35°,倾向北西(南东),倾角70°~80°。该断裂主要经过两次较大活动,早期形成张性角砾岩、碎裂岩和糜棱岩,充填 白色块状石英。而晚期北北东向构造归并张扭断裂,沿其方向展布,分支复合。断面部分不光 滑,残留张性特征,部分断面舒缓波状呈压扭性,左行错移辉绿岩脉,为左行压扭性断裂。

从不同构造部位变形蚀变岩的微量元素分析数据(表4-7)可以看出:

表4-7 明珠湖石英断裂带变形蚀变岩的微量元素(10-6

(1)硅质变形蚀变岩是构造断裂主带,以粗晶石英为主的变形蚀变岩带(X219),该带 以W、Li和S元素含量高,其余元素均以最低含量为特征;

(2)伊利石化硅质糜棱岩是主带侧缘变形蚀变岩带(X218),岩石中的残斑,又被长条 状石英集合体和糜棱质重结晶微晶集合体包围,形成复杂伊利石化硅质糜棱蚀变岩带,该带 微量元素以Sn、Bi、Sb、Cu、Zn、Rb、Be、Nb、F、U和Th等元素含量高为特点,Mo、Pb、Cs含量 也较高。近带石英明显增加,伊利石含量相对减少。该带微量元素Mo、Pb、Cs含量最高,次 为W、Sn、Cu、Zn、Li、Rb、Be、Nb和F等元素含量也较高。由上述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可以得 出这样的认识,早期粗晶白色石英为主的硅质糜棱岩带,是以钨富集为特征。由于构造热流 体多次活动,尤其是晚北北东向构造活动时期元素活化、迁移,在应力相对弱的侧旁变形蚀 变带,即塑脆性变形蚀变带,富集大量层状新生矿物和充填各种细晶石英、黄铁矿等。在此 高、中、低温元素均较聚集,是Th和U元素相对富集部位。据前人资料,明珠湖石英断裂带 控制明珠湖、668矿床和一批异常带,尤其与辉绿岩反接复合部位矿化最为有利。

3.新桥-下庄石英断裂带

该带位于全南县大庄乡茅山村南东500 m至翁源县岩庄乡下庄村一带,向南西可能延 伸出研究区。断裂走向从北东至南西端变化很大,北东新桥北走向65°~90°,倾向南东,倾 角65°~68°。向南走向逐渐变为北北东至北东向(30°~55°),倾向南东,倾角34°~45°。到了下庄一带断裂走向15°~40°,倾向北西(南东),倾角60°~85°。断裂总长约15 km,宽 3~10 m,最宽处达40 m(图4-1),受其影响,岩石和矿物变形范围更宽,控制深度北部为 200 m,下庄一带为580 m。

该断裂带是多期构造活动产物:(1)早期东西向断裂的北东东向扭裂隙局部地段充填有 辉绿岩脉。(2)稍晚的北东向压扭性构造复合于东西向断裂的北东东向扭裂隙上,花岗岩和 辉绿岩在应力作用下破碎形成角砾被白色石英胶结,组成角砾岩、碎裂岩等变形岩石。(3)晚 期的北北东向构造改造、利用、形成了现今的北部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南部在下庄一带 形成一个枢纽区,呈“S”状展布(图4-7),同时形成多种变形蚀变岩石。主要活动期后是 成矿期,充填红色、灰黑色细(微)晶石英和紫色萤石、黄铁矿、沥青铀矿及方解石等。矿后还 在活动,如北部新桥一带有温泉(现在仍存在),南部下庄一带糜棱质胶结和碎裂岩等。

图4-7 下庄石英断裂带S型构造与控矿示意图(据293队)

下庄一带断裂形态复杂,分支复合,中间膨胀两端收敛,呈“S”状延伸,上盘发育(9、10、15、13号硅化带)平行构造,下盘有左列带(宽100~150 m)。在上、下盘的岩石被挤压扭 动,形成糜棱岩化蚀变岩,矿物在应力作用下定向排列,波状消光,碎裂等。断面呈舒缓波状(图4-8)。断裂性质早期是东西带的北东向扭裂隙又复合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带,最晚期北 北东向压扭性左行扭动,是现在出露最清楚构造行迹,控制着664矿床及部分异常带、点。

(1)新桥石英断裂带不同构造部位变形蚀变岩的特征

1)硅质糜棱带(X045)为断裂主带,岩石呈白色、灰白色,具致密块状构造。镜下具糜棱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石英(99%)和极少量伊利石(1%)组成(表4-8)。石英粗晶被 挤压成长条状,波状消光,发育亚晶粒、变形纹等,呈二轴正晶。长条状石英碎块产生裂隙,沿裂隙的糜棱质经压溶再结晶沉淀,形成梳状石英或细粒石英,组成复杂的硅质糜棱岩。极 少量的片状伊利石沿着长条状石英粒间和裂隙定向排列,并与长条状重结晶石英一起组成 糜棱岩结构。

图4-8 672矿床地质图(据293队)

2)硅化伊利石化千糜岩带为主断裂带下盘近带,岩石(X186Sr)呈灰白色,淡黄绿色,局 部有碎裂,糜棱质条带。镜下岩石呈糜棱变晶结构和鳞片变晶结构清楚。组成矿物主要有 石英、斜长石、伊利石,次为微斜长石、方解石、针铁矿等(表4-8)。微斜长石在应力作用下 格子双晶变形呈菱形。斜长石伊利石化。石英交代斜长石和微斜长石。早期石英波状消 光,并发育有裂隙。糜棱岩中伊利石呈叶片状,并大致定向或沿裂隙充填交代。

3)铁绿泥石化碎裂花岗岩带,为主断裂带下盘,近带与远带之间带(X184),岩石呈灰 色,夹有不均匀的针铁矿染。镜下岩石为变余碎斑结构。组成矿物主要有斜长石、石英、碱 性长石。蚀变矿物有铁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方解石等(表4-8)等。值得提出 的是新生矿物铁绿泥石呈棕褐色细鳞片集合体产出,呈黑云母的交代假象。铁绿泥石相对 镁绿泥石生成环境来讲,铁绿泥石生成于偏酸性的条件下,这与该带为构造叠加部位,产生 强烈的高岭石化是一致的。

表4-8 新桥石英断裂带变形蚀变岩的粘土X射线定量分析(%)

4)镁绿泥石化弱碎裂花岗岩带(X185)岩石呈灰白色,浅黄色,块状构造。镜下岩石为 碎裂花岗结构。组成矿物有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和少量的残留黑云母。新生矿物镁绿泥 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矿物、高岭石、方解石等。镁绿泥石交代黑云母或呈粒状集合体充 填裂隙或粒间。伊利石强烈交代斜长石和白云母。

从上述各带变形和蚀变特征可以看出,从主断裂带向外,长石含量逐渐增加,而石英逐 渐减少。蚀变矿物群在构造侧缘变化上,是从主带(硅质糜棱岩)为石英-伊利石群;带旁为 伊利石-石英-高岭石群;近带为铁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群;外带为镁绿泥石-伊利石-伊蒙 混层粘土矿物群。

(2)新桥石英断裂带不同构造部位变形岩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特征

各构造变形带的蚀变岩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含量见表4-9。主断裂带为硅质增加带。从主带下盘的近带(X185)向远离的外带(X186Sr),主量元素氧化物变化趋势是SiO2逐渐降 低,相反Fe2O3、FeO、MnO、MgO、CaO、Na2O、P2O5都有不同程度增加,Al2O3、H2O和LOS 则在近带与远带之间岩石中含量高,向外带也是降低的(表4-9)。这种变化确很好地反映 了带旁向外带岩石中粘土化的规律。因此,每个变形蚀变带主量元素氧化物含量的增减与 断裂带的应力变形和相变是相关的。

表4-9 新桥石英断裂带侧缘变形蚀变岩的主量元素氧化物分析(%)

注:表中样品岩石名称同(1)中2)~4)名称。

(3)新桥石英断裂带不同构造部位变形岩石的微量元素和CO2含量

从表4-10不同变形蚀变带的岩石的微量元素和CO2含量变化可以看出,硅质糜棱岩 带(X185),虽然有含量高的Mo、Bi、Cu、Zn、Li、Sr等元素和CO2,但以U、Th及其他元素含 量低为特点。其他3个带的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由于蚀变和构造作用的差异,它们既有相似 之处,又有区别之点,近带和远带蚀变岩中W、Sn、Pb、Cs、Be、Nb、F等元素含量都高于硅质 糜棱岩带,但它们的差别,在近带是W、Sn、Be、F、U、Th组成的高含量元素群,而远带是以 Sb、Pb、Cs、Nb组成的高含量元素群。造成微量元素含量在空间上这种变化原因:第一,与 近东西向挤压破碎带蚀变作用的叠加有关;第二,硅质糜棱岩侧旁发育的钠长石、钾长石、绿 泥石和伊利石化有关。

表4-10 新桥石英断裂带侧缘变形蚀变岩的微量元素及CO2含量(10-6

注:表中样品岩石名称同(1)中1)~4)名称。

从上述3条(龟尾山、明珠湖、新桥-下庄)石英断裂带展布方向,尤其北东端展布的方 位角向东偏移,这种偏移方向既不同于东西向构造方位和北东向构造方位,也不是北北东压 扭性构造主压面展布方位,但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展布方位和特征。往南西端,更多的显示北 北东向构造主压面特征。故3条断裂带为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主压面)迁就、改造、利用、归 并东西向和北东东向构造产物。它们的性质、特征、控岩控矿都与北北东向构造大致相同。因此,这3条断裂构造都属于较晚的北北东向左行压扭性断裂构造,是矿田内重要控矿、导 矿构造。

4.102-石角围硅化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翁源县岩庄乡石角围村,向北经670矿床至666矿床,向南西延伸出岩 体,在九曲岭北还有显示。断裂走向20°~30°,倾向北西,倾角70°~80°。断裂带长16 km,单脉宽1~3 m,有的地段达4~30 m,向下延伸控制深度500 m。该断裂带由F9、102-2、102-3、103 、104、161、4、13、9号硅化破碎带组成群带(图4-3,图4-9)。

图4-9 662矿床地质图(据293队)

断裂带活动特点是:早期活动是以左行扭动,形成“入”字形裂隙,并充填白色块状石英,晚期北北东向主压面形成后,又多次发生脉冲式的活动,先充填白色细粒石英、方铅矿。以后 又有针铁矿、黄铁矿、萤石、粉红色方解石、静态重结晶的石英和沥青铀矿等。最后充填方解 石、萤石、梳状石英等,伴有石英化、伊利石化、绿泥石化、针铁矿化和高岭石化等。102-石角 围断裂形态复杂,成群产出,具有尖灭再现或侧现分支复合,断面呈舒缓波状,有的地段断面 粗糙等特征。断裂左行错断辉绿岩脉,具逆冲擦痕,镜面、阶步。岩石挤压扭动,形成糜棱 岩、千糜岩、碎裂岩、花岗(辉绿岩)碎裂岩及部分角砾岩等。岩石中石英拉长定向排列,波 状消光,发育亚晶粒、核幔结构等。依据这些岩石、矿物变形特征,断裂应具有压扭性质,也 有先压后扭特点,局部保留早期张性特征。

该断裂带是由北北东向构造与东西向构造反接复合和北东向构造派生的“入”字形构 造重接复合联合作用的产物。是控制矿田的662、666、670、678矿床和一些矿化点、异常的 重要断裂带之一。

5.太平庵硅化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连平县贵东乡严洞村北北西1.5 km处,向北东延伸到罗坑岩体内,向南 西穿过中心塅辉绿岩带。断裂走向20°~30°,倾向南东(北西),倾角70°~75°(见附图)。该断裂由54、5、7及1001号硅化带、石英脉组成,右列式展布。多次强烈活动,东西向和北 东向压扭性构造派生的北东东向张性裂隙充填的辉绿岩脉形成碎裂岩,其破碎带又充填白 色粗粒石英。后与晚北北东向压扭性构造重接复合在近南北向构造之上,利用、改造早期构 造形迹,形成碎裂岩、糜棱岩等,充填各色细粒石英,黄铁矿、方解石、沥青铀矿等,伴有石英 化、针铁矿化、伊利石化等。最后充填乳白色石英及浅色方解石等。

断裂构造形态复杂,成群成带出现,呈“多”字形展布。断裂面呈舒缓波状,部分地段平 直。断面上的斜冲擦痕,指示上盘为上升盘,并在上、下盘都发育有羽状裂隙,且以上盘发育 强。在变质岩中以压碎、破裂为主,在花岗岩中发育石英化,或形成压碎呈角砾岩、碎裂花岗 岩、碎裂岩等。由上述特征,可以认为该断裂是压扭性为主,左行扭动的性质。断裂控制 674矿床和太平庵及杨贡坑等矿点。

6.坪田硅化断裂带

该硅化断裂带位于连平县贵东乡贵东村南东1.3 km处,向南西交于马屎山硅化断裂 带,并在走向展布上有较大的方位变化,呈向南东凸出的弧形。断裂走向20°,倾向北西(南 东),倾角65°~75°(见附图)。断裂长4.5 km,宽1~4m,局部20 m,控制深度80 m。断裂 分布于贵东岩体与冬瓜岭岩体之间南北向狭长的地层内,并受其控制。断裂由大小不等硅 化带组成。断裂主要经历了3次大的构造活动。先形成的是伴随北东向断裂带的马屎山硅 化断裂带强烈活动时派生的张性“入”字形断裂,主要表现为碎裂岩带,局部有白色粗晶块 状石英充填;第二次是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的重接复合,形成碎裂岩,充填白色、浅黄色细粒 石英、黄铁矿、沥青铀矿。伴有石英化、伊利石化;第三次是成矿后破碎,形成碎裂岩、角砾 岩,并充填梳状石英和形成构造泥。

断裂带是由呈“多”字形分布的密集成群单个断裂和裂隙组成。因而构造断面呈舒缓 波状,较平直。断裂带上下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裂隙,尤以下盘发育强。岩石被挤压破碎呈 透镜体构造,形成碎裂岩、角砾岩(硅质、泥质胶结),部分地段片理发育,矿物定向排列,且 与平行主干断裂基本一致。根据断裂产状特征和变形岩石特征,断裂是以压扭为主的左行 扭动性质。但由于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重接复合在马屎山断裂派生的“入”字形张扭裂隙(中)上,故断裂表现出压、张、扭性3种兼有特征。

该断裂控制坪田矿化点。在次级断裂与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反接复合部位和与辉绿岩脉 反接复合及穿切在泥质、炭质、含铁质砂质岩中,矿化更好更聚集。

(二)北北东向岩体构造

北北东向构造为本区最晚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与此有关的热活动主要是早期的拉辉煌 斑岩的侵入后期有石英化现象和充填石英脉。其岩脉展布方面主要是北北东向,如在674 矿床内产出的拉辉煌斑岩脉都是北北东向,并大致呈平行产出或群带出现。

北北东向产出的各种脉石英都沿北北东向硅化断裂带分布,在前面有关各节中都已描 述,在此不再重复。

综上所述,贵东岩体的形成受区域性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3组深大断裂带的交汇控 制。而下庄矿田则位于北北东向深断裂(油山-下庄)、黄陂-龙南北东向大断裂带、北西向 深断裂带与大东山-漳州东西向大断裂相交汇部位。多方向深大断裂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 位,是深部幔源物质上涌,重熔岩浆作用和热液流体上升侵位的必要空间条件。贵东岩体东 段的下庄矿田内断裂构造特别发育,具方向多、性质变化大、活动频繁、规模大及等间距分布 等特点。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3组断裂构造不仅是在相互交接复合、切割部位,组成了矿田循环流通圈闭构造格局。

控制铀成矿的核心因素是热点作用与构造的叠合,故贵东岩体东段深部热点作用,表现 为多期次岩浆侵入作用、构造活动和热动力变形变质作用、多期次热液活动和成矿作用、多 次不同类型交代蚀变和不同地化学元素在大致相同的空间叠置这些热活动控制了铀矿田、矿床和矿体的空间展布图景(附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