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司礼监的职权

如题所述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12监之首,24衙门之一。司礼监设立于洪武年间,最初不过是为皇帝生活起居服务的宦官系统的一个管理机构,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朱元璋曾说:“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还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并规定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然而,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因而司礼监的主要职能是保卫和巩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至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

嘉靖十年,清理过一次内府工匠额数,曾革去老弱残疾、有名无人者15167名,实留12255名,并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就占有1583名,而专事刻书出版者为: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笔匠48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1275名。450多年前的司礼监经厂,居然有1200多人的印刷厂,而且分工细密,实在是当时世界出版印刷业上的奇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9
明代政府有二十四个衙门机构,可具体分为十二监、四司和八局。明代的司礼监「号称内官,『最权贵者』」它不仅是二十四个衙门中最具权威性的一个重要部门,也是宦官机构十二监中的「首席衙门」。司礼监掌管「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钤束长随、当霆、听事各役,关防门禁;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章奏文书及照閤票批红等事。」它对明政权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行使皇权:因司礼监最主要的职权是「掌印、秉笔、随堂太监掌管批红及宣传谕旨。」特别是代帝批红,在当时被称为「批朱」。从宣宗破例叫太监王振代笔之後,司礼监不但要将皇帝的谕旨宣传下达且还掌管了批红奏章的大权。到正德时,宦官刘瑾被武宗提升为司礼太监後,更有意按排其党羽「以狗马鹰犬、歌舞角觝取悦於武宗」。而刘瑾就一手掌握了国家的决策大权。也因武宗的荒诞昏庸不但不听取「大臣的忠谏」反而重用、宠信刘瑾,从而促成刘瑾横行霸道於朝廷内外。事实上,刘瑾虽坐司礼监之位,但施用的则是超越本职范围的皇帝之权,就是说,刘瑾实际上是代替了皇帝且合法地行使了(本属於皇帝的)批红奏章大权。

(二)掌管厂卫:司礼监还「控制著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其职则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由世宗开始破了先例:「命司礼掌印太监麦福兼理东厂」。这样一来就使得宦官太监具备了更加绝对的权力。熹宗时任魏忠贤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结果使其控制了国家机器的「中枢要害」後,「排陷异己」,将政见异己者通过厂卫机关以特务手段处置。可见,司礼监兼管厂卫将权力与监察等生杀之权於一身後,更显其凌厉之威势了。

司礼监的重要在於:1.因其地位特殊,能在最高决策者皇帝身边,常授权执行旨令,本身职权占最大优势;2.用太监监视文武官员,这也是明太祖所设置的两条辅政架构-令内廷宦官与外廷官员互相制约及平衡的一种双轨政治体制。故此,司礼监在「英宗至武宗的七八十年间」,是代帝行使皇权且势力凌驾於内阁之上的宦官机构。
第2个回答  2014-05-08
司礼监设掌印、秉笔、随堂等职司。司礼监与内阁对应,内阁者,为皇帝私人秘书,自太宗文皇帝(成祖)后,实际代行宰相职权,有“票拟”权,即在各部及地方文武官员的奏折上,另贴便笺,上署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决策。司礼监者,自英宗睿皇帝始,司礼监有“披红”权,即在内阁票拟上按皇帝旨意代为批注许可或否决的意见。另外司礼监还负责保管宫门密钥、皇帝印玺等,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则负责掌管厂、卫等情报机关,总的来说,在明朝中后期,司礼监权倾天下,司礼监秉笔以上太监,堪称大明内相与外廷内阁相对,权势甚至在其之上。啊
第3个回答  2012-01-09
协助皇帝批阅奏折。所以明朝宦官势力重新崛起,例如刘瑾,王振,冯保,魏忠贤。本来朱元璋是为了平衡内阁和皇帝之间的缓冲,后来因为皇帝的慵懒导致二十四监以司礼监为首重新强大起来。(因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其实明朝太监有这情况的也就这几个人。其中刘瑾,王振,魏忠贤都不是好人,为祸一时。冯保还好点,帮助张居正干了不少事,从国家的角度上讲,是干的好事。刘瑾是卖官鬻爵,王振是土木堡事变,魏忠贤就不必说了,都九千九百岁了。
奏折的流程是这样的,大臣奏折-内阁-皇帝-内阁-大臣。也就是说皇帝那关,如果不想看奏折,就可以司礼监代笔。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具体很麻烦,张居正改革的时候也稍微的变了变。总体来讲就是这样。
第4个回答  2012-01-09
我通俗易懂的给你说吧
司礼监是太监机构中最有实权的机构。通俗的讲究是帮皇帝完成公务的。。皇帝的公务都是国家大事啊,所以权力就大得没了边了。在明朝,是有内阁的,内阁交上来的折子,需要皇帝签字,叫"批红"有些折子上面还要写上有皇帝的意见。但是皇帝的精力是有限啊,遇到朱元璋这种勤奋得很的,没问题。后来遇到皇帝精力都没太祖好的,那怎么办,把皇帝累死吗?所以搞了一个司礼监,就是让太监帮着皇帝搞奏章工作的,司礼监有一个秉笔太监,他是帮皇帝批红的,有时还代皇帝写些对事情处理的批示,意见上去。遇到了昏庸的皇帝,干脆就全给秉笔太监干了。他背着皇帝写些祸国殃民的,你说他权力大不大。比起秉笔太监,还有一个叫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才是权力最大的,秉笔太监写好了东西,没有玉玺盖章也不生效,所以国家事无大小,都要掌印太监上去盖个章。这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