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如题所述

  一、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二、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类型主要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1)疑问句的定义:  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  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  è° 安 孰 曷 奚等)

  如  â‘ å­Ÿå°å›æ›°ï¼šâ€œå®¢ä½•å¥½â€ï¼ˆã€Šæˆ˜å›½ç­–·齐策》)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那儿。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ã€æ³•å­°ã€‘

  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

  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                             【谓何;说什么】

  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说何:说什么】

  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                                     ã€å–奚】

  【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臣实不才,有谁 敢 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

  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

  【法何古,循何礼何分别做古及礼的定语】

  B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1、如果是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一般都置于介词前

  如:①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你跟谁防守  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放在与的前面】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奚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为的宾语】

  ③曷为久居此围成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为何  为什么】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代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1)否定句  ã€€è¡¨ç¤ºå¦å®šçš„句子叫否定句

  (2)语法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即必须有否定副“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代词“莫(没有谁)”

  如:

  不若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君”“子”虽然具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在否定句中不能放在动词之前。】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未绝鼓音  《左传·鞍之战》

  【这两句都是否定句,但是二毛古音都不是代词,所以不前置】

  宾语前置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

  如:

  ①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谕尹何为邑》       【不吾叛 就是不叛吾 】

  ②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            【 未吾亲就是未亲吾 】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句项"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④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前一分句有否定词“.不”因此代词宾语我前置,后一分句没有否定词,因此我放在与后边】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时不我待

  (3)分类:

  A动词前面有“不”“未”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它一般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①子不我思,岂不他人?《诗经·郑风》

  【不我思就是不思我,因为这是个否定句,动词思的宾语我是代词,按照规律,我放在思的前面】

  ②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 《庄子·知北游》

  【中;心里此句中,“欲告我”是肯定的宾语我虽是代词,也要放在动词告的后面,“不我告”是否定的,宾语我是代词,就放在动词告的前面了】

  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之未见也。《论语·里人》

  【“盖大概盖有之矣”的之字是代词,指上文的“力不足者”,充当有的宾语,因为这句不是否定句,所以放在动词有的后面,而“我未见之也”“之”也是代词,并且也是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它充当动词见的宾语,因为这句是否定句,所以放在见的前面】

  B以无指代词做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前面

  (1)无指代词:古代汉语有“莫”“无”等字,当它们在句中分别充当主语的时候,意思是“没有人”或“没有东西”等等,这种用法的“莫”“无”,我们叫它无指代词

  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ã€Šå­Ÿå­Â·ç¦»å¨„上》

  【莫不仁 没有人不仁莫不义没有人不义】

  ②(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相人给人看相  æ— å¦‚季相为 没有人赶得上你刘季的相貌,】

  这类否定句,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子曰;“莫我知也夫!”

  【这句话的意思为,没有人了解我啊,它是以无指代词莫做主语的否定句,动词知的宾语是代词我,所以放在动词之的前面】

  ④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莫之养”译为没有人养活他“之”是代词指代上文的老父,充当动词“养”的宾语,因为这是个否定句放在养的前面】

  (4)【注意】

  ①否定句中,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代词宾语一般置于助动词或副词之前。

  例如:

  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国语·齐语》

  莫之敢禁《。吕氏春秋·勿躬》

  ②句法结构中如果具有两个否定词,构成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是表示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充当宾语不前置。例如:

  物莫不若是。《庄子·人间世》

  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远不如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那么严格。在先秦古籍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相当数量的不前置的句子。(否定代词作宾语《吕氏春秋》中共出现68例,其中代词宾语前置49例,后置19例上文说否定代词作宾语一般要置于述语动词之前,正是基于定量的统计)例如:

  无欺我也。《吕氏春秋·贵因》  【无通毋】

  两组典型例句: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

  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

  两种词序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为之从动词前移向动词后的演变。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的

  (1)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把宾语从动词或介词的后面,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加助词‘之’‘是’等来标志;

  (2)语法条件:除否定句中的代用宾语、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可以前置外,普通宾语也可橱置,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当其要对宾语的意义进行强调的时候;第二、必须加代词“之”、“是”、  â€œä¹‹ä¸ºâ€ç­‰è¿›è¡Œå¤æŒ‡ï¼Œé™¤å®¾è¯­å‰ç½®å¤–,复指代词也要前置,其前置位置在前量宾语和动词之间;

  (3)分类

  A、动词的宾语提前,加助词“之”或“是”等来标志;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我们的国君正担心着他自己的罪过,还敢过问鲁国的困难吗为了强调恐的宾语其罪,而将它提至动词前,并加助词之标志】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亡之不恤,其实是不恤亡的倒装意思为,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为了强调动词恤的宾语亡,而将其提至动词前并加助词之来之 群臣是忧助词是乃是宾语群臣提前的标志】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④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生,这样必定会死,如果只看到利,这样的话,他必定会受害 。“生之为见”动词是“见”,宾语是“生”“苟利之为见”动词是“见”,宾语是“利”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提前,‘之为’二字加载提前了的宾语后面,作为标志,不过,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少见  】

  B、介词的宾语提前,加助词“之”或“是”来标志

  ①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一人指楚康王楚国之为为一人行也由于为的宾语一人无所强调,就没有把它提前,因而也无需助词之来标志】

  ②鼋鼍鱼鳖之与处,而蛙黾之与同陼《国语·越语》

  【鼋yuan,鳖一类的动物 鼍tuo鼍龙,鳄鱼的一种 鳖爬行动物,俗名甲鱼  è›™é»¾ ,属于蛤蟆一类  é™¼é€šæ¸šï¼Œæ°´ä¸­çš„小陆地 ( 我们终年)跟鼋鼍鳖相处在一起,跟蛤蟆住在一个地方】

  ③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齐侯说:“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继承先王的友好的关系”

  【不谷是古代君王自己的谦称,这里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被强调提前后,加助词“是”来标志下文先君之好是继继是动词先君之好宾语是是动词提前后所加的标志】

  【注意】有时在提前了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或惟)字,构成了“唯……是……”“唯……之为……”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但强调了动词的宾语,而且表示了动作行为对象的(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现代汉语的“唯你是问“唯利是图”的说法就是这种结构的遗迹,如:

  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等于说唯求敌】

  ②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唯仁之为守,等于说唯守仁 唯义之为唯行义】

  (4)【注意】

  ⑴带语法标记的宾语前置句,产生于西周后半期,其初始 阶段语法标记是不固定的,除“是”“之”外还有“焉”“斯”“于”等,如:

  朋酒斯享,曰杀羔羊  ã€Šè¯—经·豳风·七月》

  【朋酒斯享就是享朋酒 译为饮上两壶酒】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晋郑焉依就是依晋】

  其中的“焉”、“斯”都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到了春秋除宾语前置的语法标记才固定下来以"是""之"为主。

  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左传·昭公十一年》

  【感通憾表示怨恨,唯蔡于感表示只恨蔡,于复指前置宾语】

  通过对战国时期的五部古书(《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的考察,发现在这五部古书中,“宾·是·动“句式仅有三例,(庄子1例荀子2例),而“宾·之·动”句式共出现196例,以上数字表明,战国时“宾·是·动“已经成为了时代用语的残迹,而“宾·之·动”句式仍活跃在当时的书面语言中。

  ⑵如果复指的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不用“是”。

  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我之谓  ï¼›è°“我  è¯´çš„是我 复指的宾语是我为代词用之不用是】

  ②“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  è¯´çš„就是这件事   斯为代词用之不用是】

  这种格式形成了“是之谓”(谓是,其中是是代词)“此之谓”(谓此)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文中常见。

  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谓是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谓此不朽,这就是不朽】

  ⑶代词“是”作宾语时,可以将其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而不用代词复指;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是问:问是  é—®ä¸€é—®è¿™ä»¶äº‹  ã€‘

  君子是则是效

  【是则是效“遵循此效法此”是作为宾语置于述语动词“则”“效”之前,没有任何标记】

  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也时常前置,构成“是以”“是用”,意思都为“因此”。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博弈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③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

  ④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