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教师的五重境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书名中的“境界”二字让人不由得想到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实话,因为自己阅历浅薄,我从来没参悟这三境界,没想到教师的境界比一般人还要多出两重。所以,我是带着怀疑和揣测翻开这本书,并且做好了作者高谈阔论教师的五个境界的准备。

但是真正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作者完全没有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感觉,反而是像是一个朋友在和你做推心置腹的交谈,你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坦率。

序里作者交代了这五重境界的由来,提到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台词:“学武之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作者诚恳地说这样的台词太文艺,所以决定用更接地气的表达,把教师职业划分了五个阶段——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作者将近十年写下的四十八篇文章按照五重境界分了五个部分,每篇文章都阐述了一个主题。

这四十八篇文章中有很多篇都涉及教育本质的探讨。关于教育的本质,我想还没有任何人能给出令所有人满意的答案,并且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地。我们不需要在思想上高度的一致和雷同,关于教育的本质这个问题本身就应该允许百家争鸣,所以我极乐意看作者如何谈论教育的本质的。《教育的结果是分离》、《教育应该追求“幸福型汉堡”》、《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这三篇文章就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探讨,看完多少会有些认同,或许还有些感动吧。我想作者不仅仅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更是一项甘愿付出终身的事业,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书中还谈论了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比如说“中等生现象”、“PISA测试”、“教师的职业倦怠”、“个性发展”、“虎妈式教育”、“文理分科”……也许有些老生常谈,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能看出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用心思考,绝对不是泛泛而谈。

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不仅对已有的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教育观念,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想象力,也是是推动教育制度改革和进步的关键。比如说“负数教育”、“裸分”、“有效学习百分率”,“赶尸”现象、“拇指教育与食指教育”。每一个词背后都是作者的深思熟虑。还有许多新颖有趣的教育观点,值得探讨和回味例如:“一个有艺术表现力的教师,即使满堂灌,学生也能听得如痴如醉”、“没谈过恋爱的孩子长不大”、“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作者还在书里传授了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比如说培养班干部、写学科日记、写作业留言和学生“笔谈”、做没把握的事情先预演、做剪报收集有启发意义的小故事。这些都是教育的“术”,优秀教师能把“术”也做到极致,达到一种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的“道”的境界。

书中谈到优秀教师的准则,其中之一为“明”,意为明察秋毫、世事洞明。明察秋毫意味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教育点滴,而世事洞明是能够透过现象挖掘问题本质。作者在书中记录了一个发生在旅游大巴上的小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盘山公路上突然要下车,妈妈拒绝了她,于是小女孩放声大哭。妈妈对女儿的无理取闹坚决不心软,爷爷奶奶安慰无果,最后还是爸爸让小女孩“雨过天晴”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爸爸如何解决小女孩哭闹的就不剧透了。作者把从这件小故事中提炼出儿童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教育儿童要因势利导,善于借力和卸力。我们也许都在旅途中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也都看见过父母处理孩子情绪化的办法,但是极少有人如作者这般看出每个人身上性格,分析他们的教育孩子方式,最后总结出教育经验和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明察秋毫”和“世事洞明”,真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啊。

我相信,一本好的书呈现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案前的这一本书,而是成百上千本作者读过的书。所以读完这本书,我就发现自己的书单又长了一截出来。书中丰富翔实的案例故事,除了来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外,更多的应该是来自作者阅读的间接经验。读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惊叹于一位数学老师对于各类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我相信这一定是来源于作者广泛的涉猎。除此之外,电影、纪录片、电视节目、演讲访谈、时事热点里的故事案例信手拈来,作者真的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数十年如一日写下这些教育随感,我读完书去翻翻了作者的博客,作者一直在坚持每周更新博客!

最后,关于作者说的五重境界,我想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同,其实不必去生硬地揣摩教师的五重境界,而是要从作者的教育经历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