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后一课观后感600字

一定要600字哦

写作思路:写最后一课的读后感,以写感为主,把故事情节简单交代一下即可。

今天,我是流着泪看完电影《最后一课》的。一出电影院,我就让妈妈帮我给我的班主任刘老师打一个电话,妈妈问我有什么事情……我未开口,泪水止不住地又流了出来,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问我:“怎么了?” ……望着妈妈着急的表情,我思绪万千,心很久不能平静……

妈妈牵着我的小手往家走,一路上,在地铁里,穿走在华农大的校园里,直到进了家门很久,我的泪水才逐渐地止住,谭千秋老师为了救四个鲜活的生命而光荣地牺牲了……四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在同谭千秋老师一起等待救援的时刻,幡然醒悟,谭老师平时对自己的批评和严格要求原来就是对自己的爱和付出,他们为自己对谭老师的误解和报复而后悔……。

在谭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班主任刘老师、英语赖老师、数学钟老师……的身影,记得刚转到这个班,不是很适应,最晚一次,我做完作业已是深夜2点了,我的姑婆很关心我,询问刘老师我跟的上吗?刘老师回答道她对我有信心。刘老师,您知道吗?是您的鼓励让我一点一点地又找回了信心,刘老师,赖老师,钟老师……谢谢您们这些天来对我的关照,谢谢您们给了我这么多耐心。

刘老师,赖老师,钟老师……您们对我的点点滴滴的付出,像久旱逢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我会用我的行动报答您们的。

《最后一课》看完了,但它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印在我的脑海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

写作方法:

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例文:

今天下午,我们到黟山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最后一课》,看过以后,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教师,正在给学生们上《人生的价值》一课时,无情的地震不期而至。他迅速带领同学们撤离到安全地点以后,却发现还有五、六位学生被困在教室里没有出来。

于是,他又疾速冲进教师,眼看教学楼就要坍塌了,他让同学们躲在讲台下,自己奋不顾身地用双臂支撑住讲台,竭尽全力护卫着学生。最后,同学们得救了,而他们的老师却永远闭上了双眼,再也不能醒来。他一就是谭千秋老师。

多么英雄的壮举,多么伟大的老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把生存的希望让给了学生,将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而我,也为自己在一次防震演练中的表现深感内疚,因为在演练时,我总认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没有认真地去对待,真的很不应该。



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凡事都要有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一旦灾难来临,我们才不会慌张,才能从容面对,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英雄的事迹,也让我想起了《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自己瘦的皮包骨头,却把食物留给了三位小战友,即使在自己奄奄一息的时候,还不忘党交给的任务。

黄山风景区公安干警张宁海舍己救人的事迹也依然在感动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人们,虽然自己的生活不宽裕,但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伸出助的双手。谭千秋、张宁海、老班长等等,英雄的事迹虽然不同。

但他们舍己救人、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是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部电影,不正是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人生的价值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16
2008年5月12日,我们记住了汶川!在地动山摇时,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而忘记了个人的安危: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砖瓦、灰尘、石块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这个老师就是谭千秋,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老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如今,谭千秋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爱学生胜过自己生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谭千秋老师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完全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多么神圣的职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还有向倩、袁文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
今年教师节时,温总理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爱的前提首先是自爱——怀着虔诚的心情爱自己的职业、怀着敬畏的心情爱自己的名声、怀着崇敬的心情爱自己的责任。没有自爱,就谈不上去道德的自律,更谈不上真心去爱自己的学生。自爱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约束,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内涵,丰富知识储备,追求思想境界。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完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人的一生应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虽苦但乐在其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的核心是什么?千百年来,千言万语凝成一个字——“爱”!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动人的诗句来讴歌教师的职业;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来赞美教师的岗位,但是,我要用我满腔的热爱写下我一生的承诺:做一个自爱然后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
风雨飘摇,日月如梭。十年灿烂如花的教学岁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就是实实在在,就是默默无闻,就是不求索取。她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只有从琐碎的工作中细细地理出一些的思路;她没有惊险的飞跃,只有岁岁年年、朝朝暮暮与学生的风雨兼程。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一灯如豆,四壁青辉。物欲横飞与我无关。尽管我们的门外就是繁华,尽管我身边就是喧嚣,但我还是会固守一方的宁静与安详,在琐碎和平凡中慢慢变老。这是一种坚定的守望,守望着鹿邑教育的明天,守望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和辉煌,守望着心灵深处的那方净土,用爱写好“师德”。
洁身自爱,然后去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5-22
电影《最后一课》观后感

2008年5月12日,我们记住了汶川!在地动山摇时,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而忘记了个人的安危: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砖瓦、灰尘、石块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这个老师就是谭千秋,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老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如今,谭千秋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爱学生胜过自己生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谭千秋老师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完全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多么神圣的职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还有向倩、袁文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
今年教师节时,温总理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爱的前提首先是自爱——怀着虔诚的心情爱自己的职业、怀着敬畏的心情爱自己的名声、怀着崇敬的心情爱自己的责任。没有自爱,就谈不上去道德的自律,更谈不上真心去爱自己的学生。自爱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约束,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内涵,丰富知识储备,追求思想境界。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完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人的一生应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虽苦但乐在其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的核心是什么?千百年来,千言万语凝成一个字——“爱”!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动人的诗句来讴歌教师的职业;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来赞美教师的岗位,但是,我要用我满腔的热爱写下我一生的承诺:做一个自爱然后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
风雨飘摇,日月如梭。十年灿烂如花的教学岁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就是实实在在,就是默默无闻,就是不求索取。她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只有从琐碎的工作中细细地理出一些的思路;她没有惊险的飞跃,只有岁岁年年、朝朝暮暮与学生的风雨兼程。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一灯如豆,四壁青辉。物欲横飞与我无关。尽管我们的门外就是繁华,尽管我身边就是喧嚣,但我还是会固守一方的宁静与安详,在琐碎和平凡中慢慢变老。这是一种坚定的守望,守望着鹿邑教育的明天,守望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和辉煌,守望着心灵深处的那方净土,用爱写好“师德”。
洁身自爱,然后去爱。

------------------------
电影《最后一课》真实地再现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的瞬间,地动山摇, 谭千秋老师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村里有名的“大孝子”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在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他的父母老实善良,有5个儿女,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每顿饭都是以红薯、豆子等杂粮为主,只有一点点米饭,他总是将米饭让给弟弟妹妹吃,自己和父母吃红薯。

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教育孩子。为学好英语,他将英语单词写好贴在墙上,睡觉时就记,记不上就点亮灯看一下再记。1975年夏,他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但他没有放松学习,白天跟大家一起出集体工,晚上学习到次日凌晨,困了就用毛巾沾点冷水敷在脸上。两年后,他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1978年夏,谭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到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当了一名“支边”教师。

谭千秋成家立业后,考虑到三个弟弟都在农村,他一人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花钱为家里装了电话,并竭尽全力帮助弟弟妹妹。

大弟弟谭继秋在家种地收入甚微,便借了几千元买了一台三轮车跑运输。1993年夏季的一天,不慎车翻人伤,花去了几千元医药费。旧债未还,又添新债。谭千秋闻讯后,立即给弟弟寄来2000元钱,还写信安慰弟弟,只要人没事就好,并要弟弟到他那去散散心。车祸对谭继秋身体影响很大,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到云南打工,谭继秋便写信鼓励弟弟,还在信中夹寄了40元钱。谭继秋和二弟都没房住,两兄弟建了房,谭千秋给每位弟弟资助3000元。

2006年6月,父亲不幸患上骨髓癌。谭千秋立即回老家召开家庭会,他体谅弟弟都在农村,家境不好,便主动要求负担父亲的医疗费。他怕弟弟和弟媳不同意,便找了个借口:“我在家时间少,平时你们照顾父母很辛苦,就给我一个尽孝的机会吧!”兄弟们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父亲住院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他一人承担。

谭千秋工资不高,生活非常节俭,他衣着朴素,大热天连冰棒和矿泉水也舍不得买,口干了他便到附近找井水解渴。他几年才回家一次,因车费太贵,来回一次要2000多元,他便将这些钱省下来支援家里,帮助别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谭千秋为人正直,富有爱心,很有正义感。还在念小学,他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在放学时下雨,他一定会把雨伞让给没带伞的同学,自己则淋着雨回家。

岩前村现任村支书谭永生与谭千秋是小学同班同学,关系很好。一次,谭永生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他正好路过,谭永生叫他来帮架。没想到他跑过来,不但没帮谭永生,反而将他们拉开:“都是同学,不好好相处,打什么架啊!”随后,耐心地做两人的工作,直到他们握手言和。

高中毕业后,村里许多村民不识字,他便向村干部建议,办起了扫盲夜校。他主动当起了教师,白天出工,晚上义务为村民上课,手把手地教村民写字,学文化,他让不少一字不识的村民能看懂报纸,懂得如何科学种田。

谭千秋多才多艺,会吹笛子,拉二胡,写歌词……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与几个年轻人组成村文艺宣传队,晚上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赌博、不尊老爱幼等社会不良现象,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谭永生参加村里的文艺表演,来不及吃晚饭,便带上两个红薯:“来,快吃,我刚从家里吃过了。”第二天,谭永生才从他弟弟那里得知,他当晚在家里根本没吃晚饭。

谭千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他经常教育弟弟妹妹要乐于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总是去帮助别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养了五个贫困孩子上学!他的人格魅力还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她说一定要用法律为众多受害者讨回公道。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1982年6月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7年。

1996年,一个朋友准备把谭千秋调回衡阳,待遇从优,被他婉言拒绝。父母见他离家太远太孤单,极力劝说他回来,他便耐心地对父母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后来,汕头、韶关有关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直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

参考资料:a1a1

第4个回答  2010-05-18
我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