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心灵都需要什么?

如题所述

近年来,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甚至世人的普遍共识。有识之士指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包括个人心灵的和谐。于丹就曾撰文称:和谐的心灵应该是一切和谐之始。按照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说法,社会和谐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个人心灵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和谐的心灵,是我们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

什么是和谐呢?现在的说法很多,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道理。我觉得还是老子说得好,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分析学和解释学的那一套东西,他早就用上了。老子描写赤子,也就是婴儿,他说:“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小孩子整天哭个不停,但喉咙却不嘶哑,这是因为和谐到了极点呀!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据说现代西方有一位声乐大师,他曾一度陷入学习声乐的“瓶颈”,该学习的理论都学完了,该掌握的技巧都掌握了,怎么练也没办法提高。更让人心烦的是,他的邻居是一对年轻夫妇,有一个特别爱哭的婴儿,而且总是晚上哭,一哭一个晚上,吵得他没法睡觉。近一个月来,小孩每天都这样哭闹,有天晚上他突然想起一个奇怪的问题,这个小孩一哭一晚上,怎么他的声音却始终底气十足、洪亮如初?而自己唱上一两小时就筋疲力尽、声嘶力竭了。他兴奋起来,开始研究起小孩的哭声。这使他进一步搞清楚了哭声中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道理,他终于云开雾散了,艺术上的成就也突飞猛进。你看,这就是和谐的力量。

再来看和谐的心灵。心灵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不懈奋进的强大动力,是快乐与幸福的源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用诗一般的语言,阐释了和谐心灵的特点:宽阔、自然、丰富,比天空更天空,比海洋更海洋,比自然更自然。简言之,和谐的心灵,那就是健康的心灵、心理的健康。

说到心理健康,就进入心理学的专业领域了。我们不妨用比较通俗的理解,来认识一下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解是:心灵和谐,它是心理健康的另一种说法,主要表现为四种能力:

1.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

心理健康的人,对环境都有相当的适应性,以保证自身生存状态的相对稳定性。这种适应性,是指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和顺应关系。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随时随地、一刻不停地与生存环境打交道,去保持和争取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应付,一种是适应。应付,也就是凑合,消极应付。而适应的本质是求变。

比如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只求应付的人,他会得过且过,既不想办法改变自己,也不想办法改变环境,一天天混日子。而积极适应的人,他就会在适度改变自己以求顺应环境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去影响周边、改变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甚至让环境为自己服务。

这时,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一位同学,转学到了一所新的学校,他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位同学就是你,你是应付呢,还是适应?

2.对精神压力的抵抗力

人的一生当中总会遇到种种困境、难题和任务,带给我们的就是压力。比如自然灾害(洪水、地震、火灾等),社会大动荡(战争、巨大的政治动荡等),意外事件(车祸等),严重生理性伤害(重病、致残等)以及社会心理事件(父母离婚、破产等家庭变故),这些事件往往会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压力。

面对这些压力,有些人会采取各种办法,积极应对,消除“压力源”,或是远离“压力带”,及时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而有些人却可能因为承受不了这些巨大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

心灵和谐的人,他就会是一位积极应对的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他抖落身上的落雪,傲然挺立。每一次打击,只是对他的一次磨砺,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3.对精神创伤的修复力

有些精神刺激,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精神伤害。人总有受伤的时候。毕竟我们年轻,年轻的心是很容易受伤的。一首歌就唱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就像伤口的愈合需要一段时间一样,精神创伤也有一个康复的过程。精神创伤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不良情绪,如恐惧、愤怒、怨恨、后悔、焦虑、苦闷、抑郁等。所以,我们对精神创伤的修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些不良情绪的摆脱,大致的途径有:镇静,理性,估计后果,形成应对方略,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行动,争取最好结果。

所谓镇静,是对待不良情绪的一种态度,即“冷处理”的态度。有些时候,冷处理就是最好的处理,先给事态降降温,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所谓理性,就是在冷静的心理背景下,进行逻辑思考:思考事情发生的由来,思考事情发生的条件,事态的现状,事情的影响面,等等。

所谓估计后果,就是冷静地分析事态的发展趋势,其结局有几种可能,各种可能产生的严重情形是什么,等等。

所谓形成应对方略,就是依据客观事件的特点,对自我能力大小的评估,做出改善、消除不良情绪的具体计划,确定采取的具体措施。

所谓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即是向亲戚朋友有关的社会有关组织求援。

所谓“积极行动,争取最好可能”,就是按照冷静思考得出的应对方略,努力争取将事态缩小,将事态的危害缩小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总之,面对不健康的精神状态,面对不良情绪,根本的对待原则就是深化认识,即对事件的必然性、发展趋势以及后果等,考虑周到,加深理解,而后,再用认知理解去调控不良情绪。如果这种方法仍然无效,最好地找心理学家,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心理治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实际困难,不可能不经历精神创伤。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学会自我疗伤,避免像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那样,沉浸在创伤中不能自拔。

4.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力

人的行为分为受控行为和失控行为。人的行为失控是很麻烦的事。没有理性的规范,行为就是杂乱无章的,类似疯狂。特别是一些不良的非理性情绪所支配的行为,那就叫冲动。有一句话叫做:“冲动是魔鬼。”冲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其内涵是在强烈的失控的情绪驱使下,表现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正常人一般不会出现失去理智的情况,但如果遇到强烈刺激,或是在大量饮酒等情况下,就很可能如此这般的不受自己控制了,激情犯罪,酒后驾车,病态的偏执,等等。

人的行为总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我们每个人,由于种种原因,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比如:攀比、嫉妒心理情绪。一些人总喜欢与身边的同学相比较,比家庭,比吃穿,比相貌,等等。比来比去,对不如自己的,有可能产生看不起别人的思想;对强于自己的,又可能滋生嫉妒、不满情绪。其结果,有些人就会说三道四、胡猜乱议,把同学间的友情搞没了,把学习的劲头搞没了,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又比如:阴暗、消沉心理情绪。有的人眼睛只盯着消极的一面,看不到积极的主流的一面,总认为社会是灰暗的,个人的努力是徒劳的。进而不愿吃苦、不愿努力,生活上懒散、情绪上低落、工作上马虎;没有远大的理想,不愿意面对现实琐碎的工作;不思进取、不求进步,并且否认现实状况是自己的懈怠所造成的,而是归咎到客观因素;不思发愤图强、努力改进,反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这些不良情绪,是心灵不和谐的音符。如果产生了,那就要立即引起自己的注意,要用理智的闸门控制不良情绪的洪水,不要过激,不要偏执,把问题想想清楚,冷静对待,冷静处理。

“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也是一种和谐的心灵。关键是自己有一颗行云流水般的心,不要过多地囿于世俗的、外在的环境之中,让自己的心灵圆融清明。哲人说:“云层之上一片光明。”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人在云层之上,世界是一片大光明。灵魂在红尘之上,心灵就是一片大光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所谓和谐之心,就是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作家杨大侠揭示,博爱成就事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