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求翻译!!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扩展资料:
季康子,鲁国三大贵族之一,三大贵族亦称“三桓”。“三桓”之中,以季孙氏位高权重,掌握着鲁国的军、政大权。季康子,亦为周公后人,姓姬,名叫季孙肥。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孔子出走时,季桓子尚在位。鲁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康子即位。
以执政能力而言,季氏一族还算可以。季桓子曾重用孔子,后虽逼走孔子,也是基于自身利益一时糊涂,晚年见鲁国势力日弱,终于后悔,转而嘱咐季康子召回孔子。季康子欲召孔子时,其家臣劝其不要召。
理由也可笑,说:“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终不召孔子,而是召了孔子弟子冉求。后齐国伐鲁,冉求带兵打败齐国,受到季康子赞赏,于是再次想到孔子,终于以币迎孔子回国。
虽迎回孔子,但终不敢用,孔子亦不求仕。这就是季康子在问孔子问题之前之后时期内的情况。《论语》中,季康子还有多问,亦可见其有治国之心,只是没有治国之“知”。季康子亦如鲁哀公一样,是对孔子敬而远之的一类人。
从中亦可看出,“学不在官”已是大势所趋,从政者不讲“学”,不知“学”,这也是鲁国乃至整个周代日益没落的根本原因。“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这是季康子的问题。季康子毕竟是实权人物,问孔子的话较鲁哀公更直接。
季康子这里所谓的“敬、忠”,就是指使民众敬自己,忠于自己,“劝”,也是希望民众听自己的话。很明显,季康子也是一个只要结果而不问根由的人,希望从孔子那里得到一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民办法,实质上是误解了孔子乃至儒家思想。
孔子倡导的政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敬、忠”作为“礼”的具体行为方式,不仅表现为人表面上的态度,更反映为人内心的感受。季孙氏作为臣子,却拥有国君才能执掌的军政大权,虽在礼节上表现出尊敬国君,忠于国君,实则内心对国君充满了反感,这才是真的不敬、不忠。
作为民众,自然以季孙氏为榜样,上行下效。其家臣阳虎就是一例,阳虎作为季孙氏家臣,亦越过季孙氏而执国政,大权在手,反过来想除掉“三桓”,“三桓”共攻阳虎,方使阳虎败走齐国。家臣及民众的不敬、不忠,使季孙氏倍感政治危急,这也是季康子之问的主要原因。
“临之以庄则敬”,以上就下为“临”,“之”指代民众,“庄”,本义为草木繁茂,人在草木深处居住,故引申为村落,繁茂之状用以形容人,引申为人的庄严肃穆状态。本句字面意思是:“以庄严肃穆的形象站在民众之前,则民众就会表现出尊敬之情。”
“庄”与“敬”都是一种表面态度,但传达的却是一个人内心对对方的感受。一个人内心对对方是重视的、关切的,表现在容貌上,自然就是“庄”;一个人内心对对方是崇敬的、仰慕的,表现在容貌上,自然就会“敬”。
作为执政者,如果能认识到民众乃是国之根本,内心极度关注民众的反映,在态度上自然会生起“庄”的容貌,以此容貌出现在民众面前,民众内心自会把执政者看得高大威严,自然会生起“敬”的态度。
此亦可见,“庄”与“敬”互为条件,要想使民众“敬”,务必先表达出“庄”,此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孝慈则忠”,本句承接上句,应与上句句式一致,即“临之以孝慈则忠”。子于父为“孝”,父于子为“慈”。
字面意思是:“对民众能做到孝慈,则民众就能做到忠”。“孝慈”与“忠”的关系,亦如同“庄”与“敬”的关系。“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举善”亦如同“举直”,“善”,对一般人而言,指善良的人,公认的好人,从“学”的角度理解,则应指合道之人,合“礼”之人。
“不能”指不能做到“善”的人。孔子此处所言“劝”,应区别于季康子所言“劝”,当为“勉励人向善”的意思。本句话字面意思是:“选举那些善人的事迹,用来教导不从善的人,则民众就会受到勉励,主动向善”。孔子回答季康子的话肯定不能使季康子满意。
季康子想要的是为政之“法”,而孔子回答的是为政之“政”。其实,孔子这么回答已经是顾及到季康子的“面子”了。从根本上讲,“庄”即“敬”,“孝”即“忠”,“举善”即“劝”,此即以概念解释概念。
孔子这么回答的目的,不是教季康子在民众前去“庄”、去“孝”、去“举善”,而是引导季康子本人先做到“敬”、“忠”和“劝”。执政者若能“敬、忠以劝”,民众自然会“敬、忠以劝”。但若孔子直接这么说,就等于说季康子不敬、不忠、不劝,那就是骂季康子,季康子必不接受。
故孔子稍加转换说法,委婉相告,目的是诱导季康子把注意力放在他本人身上,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民众,这才是执政者为政之道,为政之“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