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有哪些精彩看点?

如题所述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主题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此次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的精彩看点有:大展主题鲜明、展览在“讲故事”上用了新方法让文献和老照片不枯燥、展厅中感受时间演变、部分文物首次展出、金瓯永固杯C位再次亮相等等。

一、大展主题鲜明

故宫博物院此次大展以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线索,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概况,方便观众理解贯穿于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展览在“讲故事”上用了新方法让文献和老照片不枯燥

这次我们在展览中引入当事人的视角,从他们的日记、回忆录和文章中寻找材料,用鲜活的第一视角经验作为文献的补充。

比如,在讲溥仪出宫这件事时,我们用到了逊帝溥仪、内务府大臣绍英和当时执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李石曾三个人对事件的回忆,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600年的历史文化,也让中华民族在制作工艺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劳动智慧在此汇集。

在正楼展厅宁寿宫区展出的漆纱,制作于1773年,这是它在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机会公开展出。

三、展厅中感受时间演变

展厅现场除了展品,时间演变的概念也被融合到了展厅设计中,想邀观众一同,感受紫禁城内时间与生命的流动。

展览通过这座城四季变化的景象来契合展览所讲述的紫禁城时间的演变。将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这些变化又永远不变的影像展现给观众。

当观众步入展厅,在西雁翅楼入口处的一个版面上,可以看到一只酣睡的猫。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在故宫,流逝的不光是时间,还有生命。

四、部分文物首次展出

1、《徐显卿宦迹图册》中的两页

《徐显卿宦迹图册》为故宫博物院藏国宝,现存二十六开。该册页实际是一用绘画形式表现的官员履历。每开右侧为图画,绘图者为余士和吴钺,左侧为徐显卿亲笔所书诗文。该册页描绘了徐显卿人生中二十六个重要时刻或难忘记忆,概括了他从十二岁到五十一岁的人生历程。

西雁翅楼展厅策展人何蓓洁介绍,《徐显卿宦迹图册》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徐显卿作为一位明代翰林官员的成长历程和仕宦生涯。

本次展览展出了图册中的两页,观众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还能像福尔摩斯一样从中发现紫禁城建筑在明清两代变迁的蛛丝马迹。

2、紫禁城里的著名“小兽”

紫禁城里的著名“小兽”,也从屋脊上“搬到”了展厅里。据正楼展厅策展人张杰介绍,这套小兽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每件小兽都有美好的象征寓意,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现,是个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筑无上等级的体现。

太和殿初建时名为奉天殿,后多次烧毁。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毁,由于良材难求,取木艰辛,这次工程备料用了十余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开工,两年后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3、宁寿宫漆纱

策展组成员刘梦雨介绍,将在正楼展厅宁寿宫区展出的漆纱,制作于1773年,这是它在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机会公开展出。宁寿宫花园的内檐装修是公认的乾隆时期工艺巅峰水准,紫禁城内无出其右。

而这件漆纱的工艺复杂程度与制作难度,即使在宁寿宫花园之中,也称得上数一数二。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未能实现对其工艺的彻底理解,更难以原样复制。

五、金瓯永固杯C位再次亮相

金瓯永固杯此次在午门正厅中央展出,上次展出是在2018年至2019年紫禁城过大年的展览中。这只华丽的杯子,也是清廷过年的重要道具之一,用于明窗开笔仪式。

元旦的零点,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放金瓯永固杯,倒入屠苏酒饮下。皇帝亲自点燃玉烛台上的蜡烛,把万年青笔在八吉祥炉上熏一下,书写吉语,封存于黄匣中。

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穿越时空“直面”明代故宫

参考资料来源:环渤海新闻网-还有10天!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亮点提前剧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