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抄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学

如题所述

【苏轼抄书】译文
司农朱载上曾经分教于黄冈县。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不认识朱司农。有位客人吟诵朱司农的诗说:“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苏东坡惊愕地说:“什么人作的诗?”客人回答是朱司农所作,苏东坡再三称赞,认为很有幽雅的情趣
有一天,朱司农去拜见苏东坡,他们于是成为知己。从此,朱司农经常登门拜访。偶然有一天来拜见,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他想留下来,则等候得很疲倦了;想离开,又已经通报过姓名。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说:“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没能及时来接待你。”两人安坐定落,别的话说完后,朱司农请教说:“刚才来时,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 苏东坡对答道:“抄《汉书》。” 朱司农说:“凭先生这样的天才,打开书看一遍,可以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 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 朱司农离开座位, 又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朱司农看了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朱司农按照他说的做了,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说:“先生真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才啊!”
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朱新仲又曾经用这个话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

【苏轼抄书】字词注释
①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
②谒:拜见。
③典谒已通名:主管迎宾的人已经通报了姓名。
④移时不出:过了一阵不出来。
⑤了些:了结。
⑥离席:离开坐席,表示恭敬。
⑦谪仙才:谪降到人间的神仙之才。
⑧中人之性:才资居于中等的人。
⑨新仲:朱载上的儿子,下文的辂(lù)是他的孙子。
⑩诲:教育,教诲。

【苏轼抄书】解析
苏东坡的才学众人皆知。他的才学是怎么来的呢?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清楚的答案。
朱公与东坡已互为知己,可某一日典谒通报之后,东坡却迟迟不出,这不禁令人生疑;东坡出来后解释道,刚才是在做“日课”,这“日课”是什么呢?东坡竟然回答是“抄书”。名震天下的大才子苏东坡居然每日抄书?这一切使朱载上深感不解。就这样,随着情节的展开,朱载上的心理经历了“生疑—烦倦—不解—赞叹”的变化过程。这样的记叙清楚而又生动,简洁而又丰富,为文章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本文极少涉笔人物的心理,但在人物的对话中又分明写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阅读时要好好体会;此外,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一些多义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20
翻译:
司农朱载上曾经分教于黄冈县。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不认识朱司农。有位客人吟诵朱司农的诗说:“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苏东坡惊愕地说:“什么人作的诗?”客人回答是朱司农所作,苏东坡再三称赞,认为很有幽雅的情趣
有一天,朱司农去拜见苏东坡,他们于是成为知己。从此,朱司农经常登门拜访。偶然有一天来拜见,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他想留下来,则等候得很疲倦了;想离开,又已经通报过姓名。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说:“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没能及时来接待你。”两人安坐定落,别的话说完后,朱司农请教说:“刚才来时,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 苏东坡对答道:“抄《汉书》。” 朱司农说:“凭先生这样的天才,打开书看一遍,可以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 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 朱司农离开座位, 又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朱司农看了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朱司农按照他说的做了,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说:“先生真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才啊!”
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朱新仲又曾经用这个话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

字词注释:
①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
②谒:拜见。
③典谒已通名:主管迎宾的人已经通报了姓名。
④移时不出:过了一阵不出来。
⑤了些:了结。
⑥离席:离开坐席,表示恭敬。
⑦谪仙才:谪降到人间的神仙之才。
⑧中人之性:才资居于中等的人。
⑨新仲:朱载上的儿子,下文的辂(lù)是他的孙子。
⑩诲:教育,教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