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王府雍和宫有哪些历史?

如题所述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路东、北二环安定门东大街南侧,它是清入关后第三位皇帝雍正继位前居住的府邸,还是自号"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当时被人们称为雍亲王府的这座潜龙邸王府,堪称"双料"潜龙邸王府。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大帝驾崩,其第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位,是为清世宗雍正皇帝。随后,按照清皇室的有关规制,雍亲王府成为潜龙邸王府后便不得再住他人,所以将其中一半改为佛教诵经场所--黄教上院,另一半则作为雍正皇帝的行宫。

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处雍正皇帝行宫,遂又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将黄教上院改为皇帝行宫,名为雍和宫。

乾隆九年(公元1774年),雍和宫被正式改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但雍和宫这个名称直到现在也没有再更改过。

雍和宫虽是由王府改建而成的寺庙,但在建筑格局上仍然保留着王府规制,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

例如:进入现今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原为雍亲王府的南朝房),对面是面阔5间的雍亲王府正门,如今的名称虽然被改为天王殿,但单檐歇山式九脊绿琉璃瓦覆盖的大屋顶,依然使殿宇显得雄壮而高大。

再如:面阔7间、前出檐的雍和宫,以前是雍亲王胤禛会见文武大臣的正厅--银安殿,不仅比天王殿显得更加开阔疏朗,而且与殿前东、西两侧各为面阔7间、硬山重楼式配楼组合成了一个宽敞的庭院。

又如:穿过面阔5间的后殿和环绕两侧诸多的廊房,便是面阔7间的雍亲王寝殿--永佑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绿琉璃顶且前后出檐的寝殿,殿宇虽不及天王殿和银安殿高大,但与位于其前的后殿、廊房及位于其后的法轮殿、万福阁和绥成楼等建筑,形成了一种前后多进而错落紧凑的四合院居所格局,而这种格局基本上体现了清早期北京王府的普遍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修葺的雍和宫,显得更加庄严神圣,雄伟壮观,它是目前北京最大的一座喇嘛寺庙。

最珍贵的是,这座喇嘛庙还保留有雍亲王府和黄教上院时的诸多遗物,诸如:御笔御碑、铜狮钢炉、萨满神佛用品神像、雍亲王当年朝冠、壁画雕塑等,这都是外间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物。

其中,有一只叫"鱼龙变化盆"的木盆,俗称"洗三盆",据说这是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时乾隆皇帝出生后第三天洗澡用的器物,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这座享誉全车的喇嘛庙,最初并非是雍亲王府,而是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由原明朝内宫太监的官房改建而成。第二年,年满16岁的胤禛由紫禁城搬迁入住其中,称为"禛贝勒府"。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胤禛由多罗贝勒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并由内务府预支三年王俸对府邸进行改建,始称"雍亲王府"。

胤禛生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与诸兄弟进行夺嫡过程中前景并不理想,但他并没有放弃夺嫡的机会,而是韬光养晦,暗中培养时机。更加隐蔽罢了。

胤禛自年轻时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与僧侣来往频繁,整天在王府里与他们参禅说佛,还为这些僧侣兴建了大觉寺。

胤禛还找了一个法名叫正修的和尚做自己的"替僧"(也叫替身),自称为"圆明居士",经常在王府举行法会。

同时,胤禛还亲自编写了《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士语录》、《圆明百问》和《悦心集》等佛学书籍,宣扬自己恬淡无为和遁世绝俗的思想。

胤镇这种以与世无争的装扮和思想虽然蒙骗了诸多对手,但他心里明白自己还并不是康熙皇帝最器重的皇位继承人。

于是,他最后不得不靠自己的儿子弘历(乾隆皇帝),来巩自己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胤禛冒欺骗康熙皇帝之大不韪,为儿子弘历卜选八字一事,可谓用心良苦。

按照命相家的说法,乾隆皇帝的八字出奇的好。乾隆皇帝晚年在巡游避暑山庄所题《游狮子园》一诗曾提到雍正皇帝令其背诵所学经书,结果一字不差,令康熙皇帝大为惊讶的事。看来,胤禛早就有让弘历随侍康熙皇帝读书之心。

待到第二年三月,弘历第一次在牡丹台谒拜皇祖康熙皇帝时,以聪慧和知礼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喜爱,进而也使胤禛有机会将弘历的八字进呈康熙皇帝。也许正是因为康熙皇帝看到弘历的好八字后,就真的决定由胤禛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