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1、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3、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4、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5、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二、翻译

1、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若有喜庆之事,就用来给事物命名,以表示不忘。周公得到一根特殊的禾谷,就以禾来命名他的书;汉武帝得到一个铜鼎,就以鼎来命名他所在的那一年。

2、叔孙敖战胜敌国,就以战胜来命名他的儿子。他们喜庆之事有大小的差别,但表示不忘的意思是相同的。我到扶风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在厅堂北面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植树木,作为休息的场所。

3、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场大雨,占卜后认为是丰收的预兆。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过了三个月,到四月初一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乙卯日大雨,一直下了三天才停止。

4、官吏们在庭院中共同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下雨而高兴,生病的人因下雨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在这个时候造成。于是我在亭子里把酒洒向天空祝祷后问客人:“五天不下雨可以吗?”

5、客人回答说:“五天不下雨田里的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可以吗?”客人说:“十天不下雨地里的庄稼也长不成了。”“无麦无禾,年成就要饥荒,诉讼案件就会增多而盗贼也会猖獗。那么我与诸位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还能做到吗?

6、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发生旱象就及时降雨。使我与诸位能够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的,都是降雨的恩赐啊!又怎能忘记呢?”既已给亭子题名,接着就唱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棉衣;假使上天下宝玉,挨饥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

7、一连三天的暴雨,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您。太守不能归功于自己,而归之于天子。天子说不能归功于我,而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认为有功,归之于太空。太空深远难以命名,我用它命名我的亭子。”

喜雨亭记的相关知识如下:

1、文学地位:这篇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古代散文的佳作之一。其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思想深度。主题思想:文章以“喜雨”为线索,通过对雨水的感激和庆祝,表达了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关注。

2、作者强调了雨水对于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写作特点:文章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得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