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猪种各有哪些种质特性?

如题所述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和社会经济背景等千差万别,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此类型体质健壮,骨骼发达,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腹不太下垂,肌肉发达。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下垂,毛粗密,多为黑色。母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强,母性好,窝产10~12头,乳头8对左右。耐寒,耐粗饲,但增重较慢,板油多,屠宰率较低,一般60%~70%。代表品种有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2)华南型分布于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表现为“矮、短、宽、圆、肥”的外部特征,腹大下垂。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毛多为黑白花。性成熟早,母性好,但繁殖性能稍差,窝产8~9头。耐热,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属脂肪型猪种,屠宰率75%。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陆川猪、香猪、五指山猪、粤东黑猪、槐猪和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体型较大,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母猪产仔数10~12头,乳头6~7对。生长较快,经济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屠宰率70%左右。本类型猪较多,代表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大花白猪、宁乡猪、皖浙花猪、武夷黑猪、莆田猪和大围子猪等。

(4)江海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地处华北型和华中型中间狭长的过渡地带。主要由华北型与华中型杂交选育而成,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共同特点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耳大下垂。性成熟早,以繁殖率高著称于世。母猪平均窝产13头以上,乳头8对以上,经济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代表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姜曲猪,安徽的圩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头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为主,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繁殖率中等,窝产仔数8~10头,乳头5~6对。肥育能力强,屠宰率65%~79%,多属肉脂兼用型。代表品种有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乌金猪和雅南猪等。

(6)高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体型小,似野猪,头狭长呈锥形,腹小而紧收,臀倾斜。毛为全黑或黑白花。繁殖率低,乳头5对居多,窝产仔5~6头,哺育率不高。成年体重小,属晚属品种。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较低,仅65%左右。代表品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和合作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3

我国地方猪种有很多优良种质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繁殖力高:我国地方猪种性成熟早,一般母猪初情期平均日龄94.46天,平均体重22.73千克,性成熟日龄平均为12.52天,其中姜曲海猪仅为76.76天;而外国猪种如长白和杜洛克母猪的初情期分别为173日龄和224日龄。我国地方猪种在排孵数量和产仔数目上,也比外国猪种高。如嘉兴黑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内江猪、成华猪、大花白猪、东北民猪、金华猪、大围子猪等品种,平均产仔为初产10.38头,经产14.24头。世界最高产的太湖猪,初产13.48头,经产16.65头,母猪奶头8~9对。而外国繁殖力较高的品种长白猪、大约克夏猪,产仔为10~11头,母猪奶头多为6~7对。

我国地方猪种公猪精液中首次出现精子的年龄也远比外国猪种早。如大花白猪为62日龄,大围子猪为75日龄,而大约克夏猪为120日龄;配种年龄我国猪种大部分为120日龄,外国猪种在210日龄以上。

此外,我国地方猪种与外国猪种比较,还具备发情明显,受胎率高,产后疾患少,泌乳量多,母性好(不压仔),仔猪育成率高等优良特性。

(2)肉质好:国外一些高度培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虽然具有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和瘦肉产量多的优点,但其肉质不佳,灰白色肉出现比率较高。而我国地方猪种肉色鲜红,没有灰白色肉,肌肉系水力良好,大理石纹分布均匀、含量适中,且肉质细嫩、多汁,肉味香浓,适口性良好。

(3)抗逆性强:我国地方猪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品种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如东北民猪、姜曲海猪、内江猪、二花脸猪、大花白猪、金华猪、大围猪等在极端不良的气候环境和饲养条件下,比哈白猪、长白猪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主要表现为抗寒、耐热性能好,耐粗饲、耐饥饿(其低营养的耐受力强),能适应高海拔生态环境。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