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本节课是利用观察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溶解的主要特性,通过两组实验的观察,学生能基本总结出溶解的特性。通过猜测、实验验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实验步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高锰酸钾,就是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在点滴中积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在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得有失。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重难点突出,有效的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实验的兴趣很浓。但同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堂讲解面面俱到,太过详细,挤占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足。
2、实验教学设计不合理。因为考虑到本班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经验,在设计实验教学部分时,我安排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逐步进行实验。这虽然加强了学生实验观察的条理性,但却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3、记录单设计不合理。表一要求学生在画出实验现象的同时对现象进行描述,描述部分显得有点累赘,缺少必要性,浪费了较多的时间,需要加以改进。表二的设计只要求学生对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最终状态进行比较,但缺乏比较的目的性,学生不明白为何进行比较。可以在表二部分增加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溶解的概念,既可以明确这一活动目的性,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比较进行总结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点,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方面处理得不好,如教学用语不够规范、语气太过单调等等。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需多加注意,努力改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