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是不自量力吗

如题所述

不,这关乎蜀汉的合法性。
诟病诸葛北伐,其实早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了。蜀国重臣谯周曾经写过一篇《仇国论》来讽谏诸葛亮,认为三国鼎足,势同战国对峙,当养民休息,以待时机,不然“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诸葛亮死后五十余年,西晋扶风王司马骏召开了一次诸葛亮纪念座谈会,会上很多人也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后世批评北伐者,立论大抵不出乎于此两条。

到了当代,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再加上久无兵事的影响,对于诸葛亮北伐的批评又多了一种,要言之,就是“你考虑过百姓们的感受吗”。

一将功成万骨枯,诸葛亮为了一己之私导致多少魏蜀将士惨死,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大家和和睦睦,不打仗,不好吗?

回到历史中去看,还真不太好。

今古批判历史需要明辨

今天的北伐批评者是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之外来看那段历史的。对我们这些当代人来说,曹操也好,诸葛亮也好,刘备也好,都是中国人,都是“民族内部矛盾”,已经可以“古今多少事,一付笑谈中”。

但是,在没有近代民族主权意识的古代中国,篡权夺位者的罪恶,其实等同于后世的外国侵略者。

可以回顾五千年历史的我们,已经看惯了朝代更迭皇帝轮流做。但必须想到,生活在汉末的人只知道秦汉之间的那一次大一统王朝的更迭。

秦因暴政,亡国有因。汉兴义兵,承接天命。并且汉朝前后绵延四百年,从现代政治学的观点来说,已经以足够久的维持时间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

所以可以这么讲,当还没有民族意识时,“汉”这个国号之于当时人的意义,完全等同于“中国”之于我们的意义。所以亡汉朝,不啻于后世的亡中国。

打个比方,曹氏父子篡汉,相当于今天有外族侵略中国,组建政府,并抹去中国国号。您能忍吗?您要是不能忍,汉末人当然也不能忍。

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何刘备集团二十余年颠沛流离而不倒,并最终在西南一隅成就帝业——原因就在于刘备打出的是复兴大汉的旗号,这和七十年前打“抗日救国”的旗帜本质上并无区别。

长期死心塌地追随刘备的,也和那些坚持抗战的民族英雄,是一类人。

所以从这点讲,我欣赏曹操“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的风流气魄,但永远认为此人是一“贼”,和倭寇本质上完全一样,你会认为东条英机是英雄吗?

好巧不巧,曹贼也干过一票大屠杀,虽然地点不在南京,而是徐州。

大义新解刘氏道义旗帜未倒

也可以试想,如果老蒋在重庆宣布和日本割地议和,说,“大家和和睦睦的不好吗”,不要说人民不答应,便是军队和政府也会立刻反水。

同样,诸葛亮如果不继续刘备未竟的事业,北伐讨贼,甚至还与曹魏礼聘往来,蜀汉内部不出现“倒葛派”才怪——这些人要么如前所说,是真心抗曹才加入刘备集团的那批元老,要么就是久受家风熏陶的元老子孙。

一个集团的价值观念,或曰意识形态,乃生命关键所在。一旦动摇,该集团就会面临内部瓦解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中共每次改革前,总要先绞尽脑汁在理论上自圆其说。

戈尔巴乔夫在社会主义的椅子上犹豫了片刻,结果从莫斯科到布达佩斯,东方阵营呼啦啦瞬间瓦解。诸葛亮如果在是否坚持抗曹的传统方针上也犹豫那么片刻,那么蜀汉的分裂也是肯定是呼啦啦的。

更何况,不仅是出于这种“术”的考虑。作为在刘备集团最危险时刻加入进来的诸葛亮,肯定也和关张赵、孙糜简等元老,以及坚持跟随刘备四处流离的无数士卒一样,本人也坚持着抗曹兴汉的这种“道”层面上的精神信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