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发展面临着危机

如题所述

美国纽约州阿尔弗雷德大学Brian T.Sullivan在2011年发表的题为“图书馆尸检报告,2050”的文章中说:学术图书馆已经死了。尽管早就开始寻医问药,可是它又肆无忌惮地否认越来越严重的病情,这让它病入膏肓,进而一命呜呼。学术图书馆独自死去,那个曾经把它尊崇为“大学的心脏”的世界,此刻也几乎忘掉了它。在它行将就木之际,你能听到它对Google的低声诅咒,和它低声呼喊一个叫“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先知的喃喃自语。该文从馆藏图书无人问津、图书馆培训多此一举、信息素质进入大学课程、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进入信息技术部门、参考咨询工作销声匿迹、经济战胜质量六个因素阐述图书馆的危机。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的话,图书馆真的会死掉。

2011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理事会批准了对该校73家图书馆进行重组的计划,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名称之下,将按照馆藏需求、内容、服务领域和特定的活动,把73家图书馆分成5组,增进各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效率。

牛津大学出版社网站曾刊登一组美国图书馆员的调查数据,折射出100多年来该职业的变迁。从馆员数量看,自1880年图书馆职业在美国产生以来,馆员数量一直增加,20世纪达到顶峰,超过30万人;2009年为212742人,与1974年相当,但比1990年减少近10万人。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让我们感觉到图书馆尤其是专业图书馆(包括研究型图书馆)的危机真的可能会来临。国内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0年《人民日报》及多家网站以“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为题,报道图书馆面临的挑战。该文指出,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信息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存在功能单一、馆藏陈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内忧外患。2011年8月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年会上,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的报告《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掀起一股风暴。张晓林馆长指出:“图书馆过去5年的变化超过前面100年的变化,而未来5年的变化将使过去5年的变化微不足道。破坏性技术Disruptvie Technologies有助于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而且逐步或者迅速地颠覆原有的市场格局,取代原有技术。例如,图书馆数目被Google边缘化,图书馆期刊馆藏被电子期刊数据库取代,参考咨询服务被网络百科类和资讯类服务所挑战。”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数字图书馆也不是避风港。2012年1月20日在“知识服务的现在与未来”论坛上,张晓林馆长又指出:“读者并不是不需要图书馆,而是在信息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读者不再需要传统的图书馆,需要的是更适应读者新的需要的新型图书馆。如果图书馆固守传统,不能适变转型,被边缘化乃至被读者抛弃是完全可能的。”总之,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有可能以传统的方式存在一段时间,但对专业图书馆来说,危机真的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