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如题所述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弄清的是“文”和“言”的关系.因为,“文”和“言”就像一对兄弟一样,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可在教学实际中,一些人把它们给割裂开来,有的只讲究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而偏废了对文章的整体究读;有的则是只注重对文章文本的探究而忽视文言字词句的落实,忽视对学生基础的巩固和夯实.也就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文”或者“言”,而是要“文”“言”兼顾,“文”“言”并重.这样方能显出文言之本色.

文言文教学我觉得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之根本.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因为难懂而深感头痛,继而产生厌烦的情绪,自然也就因为为难而厌学.如此一来,学生的文言文就始终学不好.而且文言语义含蓄而丰富,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心领神会.因此,文言文诵读是教学中的重头戏,要在诵读中,把握清字音和句读.也可以说是先入“文”而后“言”之,先读清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二、抓住关键字词,巩固夯实学生文言基础.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这些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把这些知识通过简单而又具体的例子的分析总结出来.如,“吾得兄事之”“吾从而师之”,这两句的“之”字都是代词,而它前面的词都是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不符合语法规范,因此,就在文言文中出现了词类的活用.那么,在“之”字前面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把这个现象通过多几个例子证实,就可以概括为“用在代词之字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这样一来,使这些难以弄明白的知识,做到有据可依了.把它系统的归纳起来让学生掌握也容易多了,这不仅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学生的基础,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解字和虚词等需要学生灵活掌握的知识,虽没有像词类活用那样可以概括一些规律来,但也可以通过实际的运用和积累得以巩固和夯实.

三、深入分析,注重“文”“言”结合.深入分析课文,是鉴赏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步骤.如要分析一个人的人物性格,就要依靠具体的字词来体现.不仅要抓住具体的一些词语进行分析,还要对全文要有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而对具体字词的把握和课文的分析就是“文”“言”很好结合.以文促言,以言悟文,就像亲兄弟互相帮忙一样,密不可分.四、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一)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是启迪我们的思维,以古鉴今,评古论今,推动我们的社会朝着更科学、更民主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应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探究和创造,把文言文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

——精锐教育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6
  只能“简言之”了。
  言,即语言;文,记录语言的符号,以及由符号组成的文章。
  本质上,文与言相统一,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
  由于文需要准确、精炼,让不同方言地区的人都能读得懂,在记述时,并非是对语言的原版录音。久而久之,形成了区别于一般社会语言的独特表述方式,其现象被社会公认。这种不同于社会语言的、成体系的文字表述语言,被称为“文言”。与之对应,一般的社会语言被称作“口语”。
  又由于社会语言是在逐渐发展变化的,文字语言的所有“规范”必然要跟随社会语言发展而发展。社会语言发展是渐进的、每时每刻发生的,文字语言的规范是跳跃式的。因此无论什么语体,包括文言文、白话文、现代普通话文体,文字语言永远与口语存在差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