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与文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3-29
1 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推动着唐代诗歌的发展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人们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科举”二字具有分别科目、举送人才之意。唐代科考包括制科与常科两种,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常科,尤其是其中的进士科。唐代的进士科尤其重视文词,而诗赋是最能显示士子的文学才华的,在正常情况下,诗赋的好坏对士人的弃取实际上起着颇重要的作用。诗赋倘若突出,就容易被有司称赏录取。虽然进士科所试诗具有一定的程式,如唐文宗开成元年秋对礼部侍郎高锴所诏示的“其所试诗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这对试诗作者有所拘缚,并由此而影响到其平时为应试而准备的练习诗作,产生某些不良作用。但是诗歌既然已成了科举仕进的一块极有效的敲门砖,一般士子唯有善于此道才有希望敲开仕进之门,这也就必然迫使他们更加重视诗歌,讲求诗艺,同时也促使更多的人来关心与创作诗歌。当他们在日常研习吟咏之时,为寻求诗材与灵感,必然留意观察生活、社会与自然,优秀的诗作往往由此产生。

2 科举制度对唐代的行卷之风起到推动作用
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不实行糊名和誉录制度,这就使主考官有对人不对文的录取自由。且录取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声誉。因此,考生必须向“先达闻人”尤其是那些决定录取名单者呈献自己平日的力作,争取他们的称颂与引荐,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行卷”。直接从科举中产生出来的精华之作,就应该归功于唐代士人的“行卷”之风。在行卷之作中,作者所表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所抒发的基本上也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所采用的也是自己擅长的体裁,阐发社会、政治、美学思想也较自由。“行卷”之作不仅发挥了考生在文学领域内的专长,提高了其创作水平,也产生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等作品。唐代的科举考试以及“行卷”之风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3 科举制度促进了唐代小说的盛行
唐代科举考试对小说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科举士子的交游聚会实现的。也就是科举士子诗文中常常提到的“壮游”、“浪游”。同时各地举子为了科考而长途跋涉聚会长安,宿游与共,形成文人小团体。进士放榜后,还须共同参加一系列仪礼活动,拜谢座主和参谒宰相,之后又有“曲江会”、“杏园宴”等活动。科举考中以后,也免不了要异地为官,甚至升迁贬谪,奔走颠簸。同时,唐代文人尚奇好异,在游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各地见闻和奇闻逸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传于他口。于是诗酒酬唱和宴集聚谈的内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见闻和逸事了。集宴中的一些人建议把这些奇闻逸事整理成文,于是就成了征奇记异的笔记小说或传奇小说。许多小说就是在这种交游聚会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