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繁星全文

如题所述

原文: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子。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我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船在动,星也在动。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繁星》是当代作家巴金于1927年1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对星空、繁星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作者也通过写景抒发了淡淡的离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7年1月15日,巴金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繁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6

《繁星》

作者:巴金

【全文】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扩展资料

《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的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共计9人。

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

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 阅历 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 地点 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繁星》作品原文: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扩展资料:

《繁星》的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繁星》的主题思想:

此文是作者赴法留学途中所作。一个年轻的学生离开了祖国和家乡,对海行所见,旅途风光,多么急切地希望告诉他的亲人。文中描写了海轮上看星空的情形,并联系到过去看星空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此文虽然集中描写了自然景色,但是作者并不是为描写而描写,在这里,写景是一种抒情的手段。

巴金当时很年轻,离开了祖国和亲人,到遥远的法国去。通过写景抒发了那淡淡的离情。当时的心情,正如他给他哥哥的信上说:“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望你们送点火来罢。”那种离情,那种寂寞独的感觉,在面对繁星的大洋上,会很自然地涌上心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是写当时的感觉,实则曲折地表现了那种寂寞的感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是享誉国际文坛的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29年,他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作品,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

巴金的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作品,主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寒夜》等,他晚年的力作《随想录》,以及编辑出版千万余字的《巴金全集》(26卷),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3

原文:

作者:巴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本文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繁星》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一册中。

《繁星》被选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的第一课。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

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

艺术特色: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繁星 (巴金创作的散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10-02
繁星

--------------------------------------------------------------------------------

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13:07 新浪读书

连载:巴金作品精编 作者:巴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和朋友梁一起从木下走到了逗子车站。不过八点多钟,但在我却仿佛是深夜了。宽广的马路在黑暗中伸出去,似乎通到了无尽处。前面是高大的黑影,是树林,是山,也许还是疲倦的眼睛里的幻影。天覆盖下来,好像就把我们两个包在星星的网里面。

“好一天的星啊!”我不觉感动地这样说。我好久没有见过这样的繁星了,而且夜又是这么柔和,这么静寂。我们走了这许久,却只遇见两个行人,连一辆汽车也不曾看见。

这时候正在起劲地谈着悲多汶、谈着尼采、谈着悲剧与音乐、谈着梦与醉的梁也停止了他那滔滔不绝的谈话,仰着头去看天空了。

我们默默地望着繁星,一面轻轻地下着脚步,仿佛两个人都屏了呼吸在倾听星星的私语。

“这时候仿佛就在中国。”我不觉自语似的说了。

“中国哪里会有这样安静的地方?”梁用了异样的语调回答我的话,仿佛我的话引起了他的创痛似的。我知道在中国他留下的痛苦的记忆太多了。对于他也许那远迢迢的地中海畔的法兰西,或者这太平洋上的花之岛国都会有更多的自由空气罢。

我和他在许多观点上都站在反对的地位,见面时也常常抬杠。但是我们依旧是朋友,遇在一起时依旧要谈话。这一次在他的话里我看出了另一种意思,也许和他心里所要表示的完全不同。可是这句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了。

到今天还大谈恋爱自由似乎有点陈旧了。但是现在还有为情而死的青年,也有人为了爱情不圆满而懊恼终生。甚至在今天的中国还充满了绝情卫道的圣人。梁似乎要冲破这个藩篱,可是结果他被放逐似的逃到这个岛国来了。他也许有一些错误,我可不明白,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而且他那种恋爱观在我看来就陈旧得可笑,虽然也有人以为这还是很新的。但是他有勇气的事情却是不能否认的。不过这勇气可惜被误用了。

恋爱这种事在今天很可以暂时束之高阁了。即使它和吃饭是一样的重要。但是如今饿死也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我说这种话并不是替卫道的圣人们张目,我以为跟卫道比起来,倒还是讲恋爱好些。但是在中国难道就只有这两条路吗?

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合理,不让人来触动它们,这就是卫道;不承认这个的人算是抗道。那么这条路还是很宽广的罢。说宽广也许不是。抗道的路也许是崎岖难行的。但既有路,就会有人走,而且实际上已经有人在走了。

梁为了要呼吸比较自由的空气,到这个樱花的岛国来了。在他的观点上说,他的确得到了那样的东西,在松林中的安静生活里他们夫妇在幸福中沉醉了。我在他那所精致的小屋里亲眼看见了这一切。我若还说他过的是放逐的生活,他一定不承认。他也许有理。

但是我呢?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我所要求的自由这里不是也没有吗?离开了崎岖的道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来求暂时的安静,在一些无用的书本里消磨光阴:我这样的生活不就是放逐的生活吗?

普照大地的繁星看见了这一切,明白了这一切。它们是永远不会坠落的。

望着这样的繁星我不觉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叹息。��1935年1月在日本横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