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不同意量子力学的哪些观点

如题所述

爱因斯坦不同意量子力学的观点如下:

    爱因斯坦提出了今天被普遍接受的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比如光既可以表现得像粒子又可以表现得像波动,而埃尔温·薛定谔在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量子理论最常用的表述,也正是基于爱因斯坦关于波动物理的思考。爱因斯坦并不反对量子力学,他也不反对随机性。在1916年他证明,当原子发射光子的时候,发射时间和角度是随机的。这与爱因斯坦反对随机性的公众形象截然相反。

    量子现象是随机的,但量子理论不是,薛定谔方程百分之百地遵从决定论。这个方程使用所谓的“波函数”来描述一个粒子或是系统,这体现了粒子的波动本质,也解释了粒子群可能表现出的波动形状。方程可以完全确定地预言波函数的每个时刻,在许多方面,薛定谔方程比牛顿运动定律还要确定,它不会造成混乱。

    量子随机同物理学中其他所有类型的随机一样,是背后一些更加深刻过程的结果。爱因斯坦觉得阳光中飞舞的微尘暴露了不可见的空气分子的复杂运动,而放射性原子核发射光子的过程与此类似。那么量子力学可能也只是一个粗略的理论,可以解释大自然基础构件的总体行为,但分辨率还不足以解释其中的个体。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完备的理论,或许就能完全解释这种运动。

    非决定论的微观物理可以导致决定论的宏观物理。组成棒球的原子随机地运动,但棒球的飞行轨迹却完全可以预测,因为量子随机性被平均掉了。同样地,气体中的分子有复杂的运动,但气体的温度和其他的特征可由非常简单的定律描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6
不同意观测使量子塌缩,所以他说“上帝不会掷骰子”,自然界不会发生随机事件
也就是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派。
量子力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就是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一个发射电子(保证前一个电子到达荧光屏,第二个电子才发出)通过双缝的时候,可以自己与自己干涉,而产生干涉条纹。
也就是说这个电子可以同时处于双缝的左右两条缝。
而当我们去观测电子到底通过哪条缝的时候,干涉条纹消失。就是说如果我们通过观测确定了电子通过哪条缝,电子就不能同时处于左缝和右缝。
哥本哈根派认为,世界本有无限种可能,处于量子叠加态(电子在左缝与右缝的可能性叠加)。观测会使其它可能性消失,让电子表现为粒子性,失去波动性。我们叫这种现象为“波函数塌缩”
爱因斯坦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经典的ERP佯谬。就是说一个系统,比如两个光子冲击产生的一个正负电子对。因为两个粒子是能量传化的,所以其角动量之和为0,根据角动量守量,当我们观测到其中一个粒子若为逆时针旋转时,另一个粒子必定为顺时针旋转。
也就是说,当我们观测到正电子时,负电子就变成粒子态,几乎是没有时间间隔的。不管这对电子相距多远,这种“相互作用”(这里加上引号是因为目前还不能证实这是一种相互作用)都是即时的。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速度就远远超过光速。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矛盾。
而现在,实验证明了哥本哈根派是正确的。我们确实观测到了正负电子对,而且确实当我们确定了其中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后,另一个就即时被确定。这种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光速。但爱因斯坦也并没有错,当我们想利用这种传输速度去做量子通信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种相互作用并传递不了任何信息。超光速信息传递仍然不可能。ERP佯谬被认为不是谬论。因为其中没有矛盾。
第2个回答  2017-04-18
不确定关系,即不能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量子力学描述粒子使用波函数,即粒子出现在某一位置的概率.爱因斯坦则相信可以准确的描述粒子状态,而不是用概率,因此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
第3个回答  2015-05-31
主要是 量子力学波函数的概率解释,
也就是认为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概率性,相同初始条件的粒子不一定运动情况一致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6-09
呈现出量子效应级别的粒子是不可能被测量的,量子的概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