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下。
  唐朝:
  1、完善和加强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2、正式形成科举制。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宋朝:
  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将帅没有调兵权。
  2、集中行政权: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派文臣管理地方。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使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明朝:
  1、明政府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在地方,废除行省,权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强化,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最终受命于皇帝.经过改革,分散了相权和地方权力。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
  3、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 。
  4、八股取士
  清朝:
  1、大体采用明制,设置了六部和内阁。
  2、延续旧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康熙时在各旗主之下设置督统掌管旗务,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形同虚设。
  4、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5、雍正时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军机处的设置是清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重要标志,也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9
西汉
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北宋
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第2个回答  2015-07-19
唐朝在地方设立节度使结果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地方设置文官担任职务。军队充当中央禁军,地方保留小部分赋税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交予中央。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立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