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如题所述

一、一字一顿法
就是在要强调的字词前后作短暂停顿,使所发出的声音迸出,铿锵有力.通常用来表现坚定的态度、强烈的情感.比如: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乌鸦喝水》
这里的“一个一个”要一字一顿地作重音处理,强调乌鸦的动作和方法,使听众听完以后感受到乌鸦完成一系列动作时的聚精会神和谨慎小心.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被乌鸦急切的心情和专注的神态所感染.
“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手术台就是阵地》
第一个“阵地”和“自己的阵地”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白求恩在十分紧急而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决定,这样读起来更能表现出白求恩对工作认真负责,把自己也看作是一个八路军战士.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拖长音节法
即把要强调的字词的读音拉长,调值读得夸张些,借增加音节的长度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常用来表达较深沉的感情或耐人寻味的语意.比如:
啊!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爬天都峰》
朗读时,读到“这么”二字之间采用拉长音节的方法,念到“么”时,又好似后面的气不足,有助于表达作者当时看到天都峰高和陡的程度,以及要爬上天都峰的困难,若只是一般地加大音量重读就不能表达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作者担心爬不上天都峰顶了.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狼和小羊》).
朗读时适当拖长“算”、“坏”、“去年”等词的读音,可以生动地再现狼居高临下,以强凌弱、蛮不讲理的丑恶嘴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1
朗读的感情从哪里来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
如呈现《女娲补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
初读这段文字以后,教师问:你看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女娲心里感受到什么呢?当学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以后,教师便要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文字所负载的某种信息或意义以后,进行诸如重音、停顿等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许多老师朗读指导的路子。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认识“到位”了,却仍在课文外面绕圈子,进不去自然也就读不出感情来。这是常见的现象。
什么是“感情”?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阅读中能促使学生心理反映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众所周知,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确立和认同这一理念具有关键的意义。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信息或意义不确定的文本,它内涵深邃,有许多认知的“未定点”。阅读时获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义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慢慢去解读。再说,理性层面的认识很难让小学生立即转化为朗读的情感。上面这段课文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天塌之灾”的可怕情景中,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朗读时难道还不动感情吗?这说明阅读的理性化倾向,或者认识与情感的分离阻隔,是朗读难以出感情的症结所在。
第2个回答  2020-10-01
如果有了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呃,必须要声音高低起伏,该高的时候该低的时候低,不能一直平平的这样念。
第3个回答  2020-10-01
朗读课文的话,一定要把这个课文的感情让我摸透,然后知道他是表达了什么方式,然后就可以知道咱读了。
第4个回答  2020-10-0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话,首先你要知道这篇课文当中他表现出来体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