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如题所述

无论哪一种版本的教材,低年级课文篇幅都比较短,没有太深的含义,但生字比较多,学生朗读有困难。所以,新课标版实验教材的教学重点都应该落在识字基础上的朗读能力培养上,养成学生认真、仔细朗读的习惯,达到响亮流利、有表情朗读的水平,将书面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教学中,可以配合将故事、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但不做烦琐的分析。
一、具体目标分析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合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色彩、动画、声音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logo”中的绘图语句或用“windows”中的画笔及“powerpoint”、“flash”等软件技术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或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
二、课例:
(一)上《夏夜多美》一课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片宁静的荷塘,幽蓝深邃的夜空,粉色的莲花、墨绿的荷叶、无助的小蚂蚁、帅气的小蜻蜓、可爱的小萤火虫,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夏夜的美丽;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先配以舒缓的《绿岛小夜曲》,营造一个静谧、清凉的夏夜场景;又将小蚂蚁的害怕、担心,莲花阿姨的温柔、关心,小蜻蜓的助人为乐形象鲜明地展现出来,再次淋漓尽致地夏夜的美、故事中人物的心灵美。教师不做过多烦琐的分析,学生自己在阅读多媒体童话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实验教材”中的多数课文充满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往往听读几遍就能背诵了。当老师要求读书时,学生往往不在真正认读生字,而只是在背书罢了,这样也就达不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荷叶圆圆》一课,老师适当改编课文,建立课外阅读的资料库,形成一个相对新的语言环境,学生通过阅读不但能够巩固这一课所学的生字,还有助于课文理解。老师在课的最后组织学生打开资料库,对改编过的课文段落进行阅读,虽然资料库中每一段语言环境都是新的,但阅读材料与课文有联系且语言结构相似,学生读起来不觉得困难,他们不但复习了今天所学的生字,还感受到了电子阅读的乐趣。
(三)《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打开资料库,翻阅有关春天景象的图片,然后仿写课文。资料库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春景图,还配有相关的文字,学生挑选喜欢的画面练习说话,然后将说的话直接输入电脑,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发送给同学或老师,也可任意的选择同学的小文章阅览、修改。显然,该课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知识平台,吸引着学生不断主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并学习信息。学生在语文课上通过电子阅览扩大阅读量,巩固识字。
在整合教学中,教师有时在网上放置一篇小短文,让学生自己阅读,对于不懂的词语,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用“help”键入所查词语或把光标移到词语下面,按回车键,即可知其义,这些只在十几秒钟或几秒钟内即可完成。这样,把阅读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让其凭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语文知识水平,自我帮助完成电子阅读,形成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自助性。
信息技术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中,更多的是担当了信息资源工具的角色,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丰富的视觉空间,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是书本文字载体所无法达到的维度。
三、信息技术资源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效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融合信息技术资源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供了技术帮助
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询问他人,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计算机阅读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读者提供帮助。如电子字典的运用、“help”键的运用、网络搜索的作用,都为教师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帮助,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激发了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整合于阅读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培养了阅读品质
由于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1.认读品质——也就是记认文字符号的能力和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读出来的能力。这是深入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技术融入后,文字符号和课文语句可以进行再加工,或文字与画面结合,或文字与声音结合,或文字、声音、画面(包含动态、静态的)三者结合,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易唤起学生的注意,易使学生保持较高、较久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的习惯,能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义,具有良好的认读品质。
2.理解品质——理解是阅读品质的核心,是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认识过程。
3.创造品质——由于理解比较深刻,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合,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造的火花。
(四).提高了阅读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给阅读教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阅读量。平时学生的阅读一般只限于书本,或有时去书店,这样不但阅读面狭窄,也难于提高阅读效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阅读,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教师时常会为多次教给学生同一知识仍掌握不了而烦恼,多媒体信息技术则不然,只要学生不会,任何时间请教,它都会不厌其烦地教给自己的学生。再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存在着差异,这样的地位会使小学生形成潜意识的阅读心理障碍,以至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觉能动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则可扫除这一障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征服欲,以此满足他们的好奇感与求知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取得的阅读效果也非常显著。
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和非线性的快速交互功能,它能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还将会更全面、更广泛地整合于小学语文教学,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