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大变化过程,本质上是什么过程?

如题所述

文化是一种活着的东西,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起来必然有适合其发展的环境,环境变化旧的文化可能就不再占据主流。这一点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极为相似,有时候旧的文化被淘汰并不是完全死亡,新的文化也要依赖于旧的文化,我们或许无法阻止文化的新旧交替,但我们可以改变文化变迁的方向与速度。
中国的近现代史,从文化的角度看,是一场极其生动的文化变迁史。
一、从皇权至上到民权意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中国政治体制的整体走向是向中央集权,皇帝集权,这一点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防御外敌如匈奴等少数民族。虽然到了明清时期君权神授的观点已经削弱,但大部分文人还是抱着国家不能没有皇帝的想法,这是一种文化惯性。
不光是国家层面,在一个家庭里要有当家人,在一个家族里要有族长,在一家店里要有大掌柜,其实都受这种中央集权思想的无形影响。并不是说这些人拥有与皇帝同样的权威,而是说这种集权的体制渗透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以后,有些中国文人听说一些西方国家没有皇帝感觉很不可思议,一些出国留学的留学生在见识过西方的先进与繁华后自然就有把矛头指向皇帝专政的。然而他们忽略了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之处,中国之所以会有这种中央集权,皇帝专政的文化,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一味学习西方的民主自由,只会造成民主与自由水土不服的情况。
要推行民主自由,那么势必要先创造出适合适合民主自由发展的环境,资本主义想要在中国做到,但失败了,共产主义做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再到共产主义,其实是中国人的民权意识在慢慢觉醒,中央集权的文化还在,但已经成为新的文化的垫脚石。
二、外来文化的“拿来”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拿来主义”这个词,字面意思,就是把人家的东西拿来用。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可以说很多新的东西都是从别人那拿来的,这些新的东西有没有影响中华文化的纯度呢?答案是没有。
首先中国的文化十分博大,如同汪洋大海,所以西方文化的溪流并不能对中国文化造成根本上的影响;其次,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外来文化的汇入,正是由于这些新鲜的文化不断补充,中国文化才得以保持活力;最后中国文化也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往往很快就被同化,并且有可能反向入侵西方世界。
太平天国为例,在这起农民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拜上帝教”,本质上和陈胜吴广起义的鱼腹藏书、刘邦的斩白蛇是一样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外来文化终究只是补充。
又比如佛教,中国的佛教与印度的佛教早就不同,少林寺这类由佛教衍生的产物也被打上了厚重的中华文化的烙印,并且反向输出到印度与其他国家。
唐朝也曾经是历史上中国最开放的时期之一,盛唐年间借由丝绸之路许多异域来客带来了商品,却也带来了文化,那时候的盛唐人在赶时髦用异域文化时是不会考虑“崇洋媚外”这件事的,因为盛唐国力强大,拿来主义在那个时期贯彻地倒极为彻底。
三、封建迷信到相信科学
《未来简史》里有一个观点,现在的人在遇到饥荒,天灾这类问题时不会再想着请巫师来祈雨作法,而是想着谁来解决问题,谁来为事件负责。这是个十分新颖但是其实并不难理解的观点。
在近代史上一次次惨烈的挨打过后,幸而有一群为中国的前途奋勇呼告的仁人志士,他们是行动派,他们不会妄想靠上天帮助来拯救一个国家,他们只会用切切实实的实践来为中国探出一条明路。
这些人虽然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在过去每个朝代更替时,往往会有人用迷信的说法解释王朝破灭的原因,在中国曾一度被列强瓜分时,或许也有人感叹中华命数已尽,但是并不是这样。
这些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辈,用其行动与实际,告诉了中国人一个实打实的道理,那就是实践出真知,封建迷信必然自取灭亡。
这种文化的变迁确实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网络扫墓的出现,就是一些旧民俗文化逐渐被淘汰的表现。试问时光倒退一百年,有谁敢相信中国人会放弃烧纸钱呢?
文化的改变是潜移默化无形无色的,猛然回首,才发现今日已与往日不同。
在当今的中国,网络早已成为了第二现实,各种新文化层出不穷,然而回顾近现代文化的变迁,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无比强大,我们无法阻止中华文化在这些新文化的注入下发生改变,但我们能够决定中华文化向着哪个方向去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7
我们谈中国传统民俗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汉族的传统民俗。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并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却又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联绵不断的发展系统。上述状况反映在民俗上,便表现出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的特点。

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看,中国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是经过了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后进入农耕时代的,而在农业生产中,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与此相应,人们的衣、食、住、行、运输、贸易等,也不断地从蒙昧向文明发展。就社会状况而言,中国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在此期间,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曾发生过多种变化。

再看宗教信仰,在原始信仰习俗长期延续的同时,还相继产生了道教,传入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在岁时节日、游艺竞技等方面,也因历史变革和外来文化的传入而发生许多变化。因此,我们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可发现其既保持着固有的传统,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时时变动,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如果深入分析,又可发现,中国传统民俗的变迁是不平衡,不同步的。在各类民俗事象中,衣、食、住、行等消费民俗堪称最活跃的部分。以饮食为例,《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周代佳肴仅“炮豚”、“牛炙”、“濡鱼”、“@⑥珍”等数种,做法都很简单,而且当时的平民很难享用肉食,故春秋时的曹刿有“肉食者鄙”的说法[17]。到了唐代,情况大不一样了,仅据韦巨源《食谱》和谢讽《食经》所载食品名目统计,就有一百儿十种。与此同时,胡饼、乳酷之类的胡食也在中原地区日益流行。宋代食品花式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记载的各式菜肴将近三百种,《面食店》一篇记载的佐酒菜肴和花式面有一百多种。又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杭州市场上出售的食品,市食小吃类有41种,糖果类有42种,菜蔬类有20种,粥类有9种,凉水类有17种,糕类有19种, 蒸作从食类有57种,名酒类有54种。仅据上述记载,已足以使人目不暇接了。明清以来,各地的名菜佳肴和风味小吃更是数不胜数了。

服饰的变化也很大,传统的样式至战国时变为“胡服骑射”是人们熟知的,而到了唐代,采用和融合胡服样式已是普遍的现象。宋代服饰更形成了喜好“变古”的倾向,述说“风俗僭侈”,指斥“怪服、妖服”[18]的言论在宋代文献中可谓比比皆是。吴自牧在叙述杭州风俗时即称:“自淳@⑦yòu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19]。至明代中晚期,慕尚新异,追求艳丽己成为一股社会风尚[20],“士民竞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服”[21]的现象使士大夫发出了“极乱世界”的惊叹。[22]

出行由乘车、骑马变为坐轿,住房、家具由简朴趋于奢华,也都反映出消费民俗的巨大变化。我们从正史《礼志》、《舆服志》及历代王朝对民间衣食住行“越礼逾制”一再下达的禁令和某些不得已的放宽,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惊恐和无可奈何。

相对而言,民间信仰习俗则较为稳定,变化十分缓慢,历代王朝不断下令禁止民间“淫祠”却难以收效的事实,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问题。

还有一些民俗事象,虽形式上长期延续,但实质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年节燃爆竹原是一种驱除鬼魅的手段,后世却被用来制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宋代,人们已能制作双响的爆仗和连响的鞭炮,并创制了各式各样的烟花,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声震如雷的爆仗、绚丽奇幻的烟花与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元宵节源出以灯火祭神、礼佛的举动,后来也充满了观赏花灯的娱乐成分。立春宏道的《迎春歌》对当时热闹非凡的行春盛况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端午节原为“恶日”,但自宋代开始,也被视为“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的佳景时节,除沿袭驱瘟避邪的旧俗外,人们还“递相宴赏”,“对时行乐”。[23]

另有一些民俗事象,如腊八节食腊八粥,宋代兴起的火葬习俗,观音菩萨取代女娲成为民间香火最盛的“送子娘娘”等,都与佛教传入有关。

总而言之,在中国民俗的母体和核心一以贯之的情况下,其传统架构中的不少内容已发生了颇大变化。一些民俗的内容和形式以其原型或变种长期保留着:一些民俗保留了传统的形式,而原始内容则日趋淡化和消亡:一些民俗在后世的传承中仅保留了原有的名目,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一些民俗在后世已荡然无存;还有一些民俗却是由于文化的变革或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新出现的。上述状况表明,只有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各类民俗事象的传承与演变,才能真正认识中国民俗。

年轻一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乏兴趣,相反外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有兴趣。比如传统京剧,越剧,民族手工艺术,等等,现在都得不到有力保护,甚至一些民间艺术,皮画,一些民族乐器等老一辈去世了就失传了,悲哀。所以,我认为除了引进西方文化艺术外,应该重点保护我们先有的一些珍贵文化。不要发生以后儿辈孙辈只能在书本上看到它们的悲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08
其实我认为近现代中国文化变化的过程本质其实是人们思想的改变,从刻板改为自由,从封建改为科学,这个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不断求知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3个回答  2021-12-02
文化是一种活着的东西,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起来必然有适合其发展的环境,环境变化旧的文化可能就不再占据主流。这一点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极为相似,有时候旧的文化被淘汰并不是完全死亡,新的文化也要依赖于旧的文化,我们或许无法阻止文化的新旧交替,但我们可以改变文化变迁的方向与速度。
中国的近现代史,从文化的角度看,是一场极其生动的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