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矿岩石建造

如题所述

(一)地层

抱伦金矿区地层简单,仅出露下志留统陀烈组下段、中段及白垩系,主要分布如图3-1所示。

1.下志留统陀烈组

陀烈组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及西侧外围,呈NE—SW向展布,北西侧与尖峰岩体呈侵入接触,南东侧白垩统抱万组超覆于陀烈组之上,两者呈断层接触(图3-1)。

陀烈组下段岩性主要为绢云石英千枚岩和绢云母粉砂岩,总厚度大于560m。陀烈组中段岩性主要为含碳千枚岩,厚度约849 m(图3-2)。

绢云石英千枚岩:呈浅灰—深灰色,显微粒状和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有白云母(35%~40%)、石英(25%~40%)、绢云母(25%~35%)及少量绿泥石和碳质等。白云母为片状-鳞片状,粒径0.1~0.25mm,定向排列显著并有条带状集中现象,构成片理,普遍发育弯曲、褶皱,局部构成褶劈理;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主要在0.1~0.05mm之间,定向性不明显,部分石英颗粒略具拉长现象并与片理方向一致;绢云母呈鳞片状,粒径为0.01~0.05mm,定向性不明显,与白云母形成显著区别。绢云石英千枚岩的原岩为泥质岩石,经历了加里东晚期及以后地质历史阶段的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为低—中等。岩石化学成分见表3-1。

表3-1 志留系陀烈组岩石化学全分析样结果 w(B)/10-6

图3-1 抱伦金矿床矿区平面地质简图

1—上白垩统抱万组;2—下志留统陀烈组;3—印支期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尖峰岭岩体);4—断层;5—构造破碎带及其编号;6—热液石英脉;7—金矿脉及其编号;8—剖面线位置

绢云母粉砂岩:呈灰色或浅灰色,变余粉砂状和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矿物成分为石英(55%~78%)、绢云母(10%~40%)、变余铁泥质(5%~12%)。其中石英呈变余碎屑状或粒状变晶,粒径为0.05mm左右,基本不显示定向性,部分石英颗粒长轴方向与绢云母方向一致,显微镜下观察具弱波状消光现象;绢云母呈显微鳞片状,大多呈定向排列,有分带富集现象,构成千枚理;变余铁泥质呈褐红色—褐色的团粒状或不规则状集合体,在岩石中分布较均匀。

含碳千枚岩:呈浅灰黑—灰黑色,主要为显微粒状和鳞片状变晶结构,千枚状及条带状构造。岩石矿物组成主要为绢云母(40%~75%)、石英(15%~30%)和碳质(5%~16%),少量绿泥石和黄铁矿等。岩石中常见的条带状构造,乃由以石英和绢云母为主的浅色矿物与深色的碳质分别富集、并相间平行分布所造成。

王大英等(2000)曾于陀烈组下段中取人工重砂样2个,其中磁铁矿、赤褐铁矿、锆石、角闪石、黄铁矿含量较高。

2.白垩系

白垩系分布于矿区东南角,由鹿母湾组及抱万组组成。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主要为砾质砂岩、含砾砂岩夹紫灰色厚层状含砾富晶屑凝灰岩及紫红色凝灰岩,与陀烈组呈断层接触,上部整合于上白垩统抱万组之下。抱万组主要为砾质砂岩,含砾砂岩。各岩性特征叙述如下:

砾质砂岩、含砾砂岩:岩石呈浅灰色,含砾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粒径0.05~1.2mm,呈次棱角状。砾石含量 5%~20%,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砾径2~7mm,呈次圆状。岩石化学成分见表3-2。

图3-2 乐东县千家镇抱伦农场24队下志留统陀烈组剖面图

(据王大英等,2000)

1—第四系浮土;2—硅质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3—板状碳质绢云母千枚岩;4—绢云母石英千枚岩;5—含碳绢云母千枚岩;6—变质绢云母粉砂岩;7—碳质绢云母千枚岩;8—绢云母千枚岩;9—碳质石英绢云母千枚岩;10—中粗粒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11—构造角砾岩;12—产状;13—室内分层号;14—上白垩统抱万组下段;15—下志留统陀烈组

凝灰岩:岩石呈紫红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晶屑、岩屑、凝灰质和泥质等组成,晶屑成分为石英及少量斜长石,石英呈棱角-次棱角状,大小0.05~1.0mm不等,常具裂纹或熔蚀边,具波状消光。斜长石已绢云母化,仅保留其晶形,大小0.2~0.5mm。岩屑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为千枚岩、硅质岩等,大小0.1~0.4mm。玻屑形态不规则,已脱玻化。

表3-2 白垩系抱万组砾质砂岩岩石化学全分析样结果 w(B)/%

(二)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为三叠纪尖峰超单元尖峰岭单元(岩体)的一部分,分布在矿区西北角,岩性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体呈岩株状侵入下志留统陀烈组,靠近接触带处侵入体粒度变细,外接触带的陀烈组岩石受岩体侵入挤压而局部形成强烈揉皱,并出现宽5~10m不连续的角岩化带。

尖峰岭花岗岩体的岩石显示块状构造,中粗粒似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岩石矿物成分主要有:钾长石(47%~65%),斜长石(8%~20%),石英(20%~26%),黑云母(1%~5%)。岩石的副矿物为:磁铁矿(451g/t)、钛铁矿(781g/t)、锆石(298g/t)、磷灰石(7g/t)、独居石(382g/t)、石榴子石(32g/t)、绿帘石(74g/t)、黄铁矿(9g/t)、锐钛矿(微量)(王大英等,2000)。岩石化学成分见表3-3和表3-4。

表3-3 尖峰岭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体岩石化学成分 w(B)/%

表3-4 尖峰岭花岗岩稀土及微量元素含量 w(B)/10-6

注:据王大英等,2000。

对尖峰岭岩体的现场磁化率(Magnetic Susceptibility)测定结果显示(图3-3和表3-5),岩体主体的磁化率单点数据为0.31×10-3~2.23×10-3SI,平均数据变化于0.44×10-3SI与0.97×10-3SI之间,均显示为典型的钛铁矿系列花岗岩特征。岩体中的暗色包体则显示正好相反的特征,即其磁化率明显高于周围正长花岗岩主岩,数值为4.13×10-3~7.99×10-3SI。在大多数情况下,钛铁矿系列花岗岩对应S型花岗岩(低氧系列或还原系列),而磁钛铁矿系列对应I型花岗岩(高氧系列或氧化系列)。因此推断尖峰岭岩体主体岩石属于S型花岗岩,而其中的暗色包体则可能具有与其不同的来源。

图3-3 尖峰岭花岗岩体岩石磁化率的磁铁矿/钛铁矿系列分类

测量仪器:捷克产便携式KT-5型卡帕仪;判别标准据石原舜三等,2001

表3-5 尖峰岭花岗岩体岩石磁化率野外实地测量结果

注:①磁化率单位以10-3SI表示,其物理意义为磁偶极矩(Magnetic Dipole Moment Am2),1×10-3SI=8×10-5CGMS;②石英脉宽0.5~2.5m,走向325,倾向SW,倾角55°,石英脉有多条平行分布,沿同方向节理充填交代,脉中见石英晶簇,向外对称分布赤铁矿化-钾长石条带,再向外为白云母化带,时而尖灭消融于花岗岩中,表明热液过程伴随钾化现象,石英脉为岩浆后期或期后中—高温热液作用产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