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评价和建议?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评价

在分层教学的不同阶段,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一、划分学生层次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应采用定位性评价,即“摸底”。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掌握何种技能、在多大程度上学生已经达到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何、学生的兴趣习惯及其他个性特征适合什么样的层次。应当指出,仅仅采取一两次考试成绩来作为分层的依据显然是不恰当的。在这一阶段,需要采取灵活的评价工具,因为虽然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一开始的分层对学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科学慎重。
这一阶段可结合考试测验、访谈法、问卷法、成长纪录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合理划分层次。许多学校还在划分层次阶段引入了学生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把学生根据自评选择层次和教师师划分层次结合起来,能保证层次划分的客观和科学。
二、制定层次目标阶段。
这一阶段非常关键,确定层次目标实际上也就是规定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评价者应区分三个层次的总体目标,并分别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一整套目标体系。分层教学学生评价的整套目标体系应当有两个维度。横向上为领域维,应当包括认识领域、技能领域、情感和态度领域的目标,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向上为序列维,应包括独立水平、教学水平和挫折水平的目标序列,目的是促进学生不断趋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各个层次的目标间又构成了相互衔接的关系,以促进学生不断向更高一级的层次努力。
三、课堂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应当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适当运用总结性评价。前者的功能在于不断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尤其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显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具体的错误;而后者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同时提供教学目标适当性与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信息。
这一阶段可进行表现性评价、学生随堂作业、课堂表现评价,也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考试的作用。对于前者,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以放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还可以是学习报告单。
四、反馈提高与个别辅导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诊断性评价,其功能有三:找出学生实际学业水平与教学目标预期之间的差距;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诊断性评价则更深入地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思维方式,不断地向教学目标的要求靠近。
诊断性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之外,还可以是学生。通过学生撰写“考试分析”、阶段性自我总结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反思,主动参与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