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学校教育如何适应这些

如题所述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以及学校该如何适应这些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

②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如有的儿童,他们的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却很差,而有的同学正好相反。

③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

④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在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女生擅文,男生擅理。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总结:

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