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支撑因素跟阻碍因素

写论文需要,麻烦给点最新的资料,方面参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战略背景、战略意义的研究,而对经济影响的评估显得不足。虽然现在已经建成的自由贸易区或多或少都有政治战略方面的考虑,但自由贸易区首先和主要是经贸关系安排,它虽是实现政治战略意图的一个轮子和工具,但它本身并不是一项政治安排,它的战略、政治和外交意义是经常意义的衍生物而不是替代物,因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主要任务应该是促进双方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如果它不能对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切实的促进作用,那么它的政治战略作用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挥经济功能。本文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双方未来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在自由贸易区主要问题上应该采取的立场,提出了应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影响、改进谈判组织工作和完善自贸区决策机制的若干建议。

  中国决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中国东盟双方都对自由贸易区寄予厚望。希望它的建成能有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增强亚洲国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会大大降低双方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且会减少双方的投资障碍和拓展合作空间。而所有这些将对双方及双方的主要贸易伙伴产生哪些具体影响呢?

  1.关税的降低将使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量显著增长,纺织服装、机电产品获益最大,产业内贸易将大大提高

  根据CTAP模型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106亿美元,与自由贸易区建立前相比,出口增长55.1%。其中对菲律宾、泰国的出口增加最为显著,分别增加31亿美元。从产品结构看,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加最多的将是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在菲律宾和泰国将有显著增长,机械电子产品主要是扩大了在菲律宾和泰国的市场占有率,而其他制成品在菲律宾市场增长最多,达12亿美元。
  东盟对中国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长48%。其中主要获益国家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东盟对中国出口增加最多的产品类别是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制成品对中国出口增加13亿美元,新加坡的机械电子产品对中国出口增加13亿美元,泰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对中国出口增加17亿美元。
  从上述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大大推动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双方在纺织和服装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将大幅增加。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本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吸引力,但相互投资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在短期内不会大幅增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之所以能够增强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区内区外的关税差别和原产地规则。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区外企业不在本区域投资就无法享受到该区域的关税优惠。而原产地规则发挥着压力机制的功能,外部企业只有符合该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才可以享受关税优惠,没有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就无法达到原产地规则的要求,从而也无法获得优惠关税待遇。
  二是贸易转移效应导致的投资对贸易的替代。所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A国需要的某种产品B国、C国都能生产,但B国生产的产品不如C国质优价廉,因此,A国从C国进口该种产品,但是,A国、B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由于B国该种产品进入A国享受关税优惠,价格反而比C国产品便宜,于是B国的产品反而排挤了C国产品,这对C国来说就是贸易转移效应。C国企业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地位,可能就会到A国或B国进行投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将对区外的欧美日及其他国家产生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从而可能迫使他们增加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
  三是开放领域的扩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扩大开放、增加透明度和投资环境改善的信号,因而将促进投资。不仅如此,新一代自由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日新自由贸易协定和欧盟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本身就包括投资保护条款、投资自由化措施和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这更是对投资者的硬承诺,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改善在区域内投资的盈利前景,因此能促进投资。另外,从长期看,因建立自由贸易区而形成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这也有利于吸引投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进投资的机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区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或消失→在区域内经营成本下降(区域外企业经营成本相对上升)→区域内企业盈利机会增加→对本区域的投资增加。当然,这要具体分析不同行业对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这里以取消自由贸易区内的高关税壁垒为例来说明对吸引外资的影响。目前,东盟对从中国进口的浮法玻璃、摩托车、酒和某些谷类、家禽和肉产品、糖等征收高额关税,有的产品关税超过100%,同时,中国对进口的蔬菜和水果、肉类产品、家禽和海产品、大米、糖、纺织品、服装和化工产品和饮料产品也征收20%以上的关税。如果在自由贸易区内取消这些产品的关税,将有利于中国在浮法玻璃、摩托车和某些农产品领域吸引外资,有利于东盟在纺织品、服装和化工产品行业吸引外资,有利于在某些农副产品、糖领域增加相互投资。
  当然,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因素很多,而像跨国并购、汇率变化和投资来源国投资气候等因素又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并不意味着直接投资流入就一定会增加,也不意味着不发生剧烈波动。但是,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吸引外资的正面因素则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东盟相互间投资的促进作用在近期不会很大,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不会大规模增加。因为,第一,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将产生贸易对投资的替代作用。例如,原来一些东盟企业之所以到中国来投资,是因为存在关税、非关税壁垒,现在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了,就无需再将工厂搬到中国,只需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即可。第二,本自由贸易区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资本输入国,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地步。第三,本地区的多数国家存在严重的投资壁垒,而投资环境在短期内明显改善的可能性不大。第四,中国对东盟投资的起点很低,中国企业在适宜投资的较发达东盟国家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发展程度较低的东盟成员的投资障碍又较大。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近期对双方相互投资的促进作用不会很大。

  3.关税的降低和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

  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中国和东盟的实际GDP增加76亿美元,其中中国增加22亿美元,增加率为0.27%,东盟增加54亿美元。在东盟方面增加率最高的是越南,达2.15%,从绝对值上看,增加最多的是印度尼西亚、达22.68亿美元(见表5)。
  另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也将提高双方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也会促进经济增长。根据Rybezynski的理论(该理论将增加的外商投资划分为主要在初级产业和制造业或者在轻工业与重化工业之间分配),直接投资的增加将扩大产出水平,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表6显示出在不同外资分配划分方式下,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力提高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增加30亿美元的FDI,制造业领域和重化工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将提高0.853%和0.983%。该数据是在极其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取得的,但是,充分显示出FDI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虽然增长不多,但重要的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所有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有成员国的实际GDP都将有所增长。

  4.降低非关税壁垒将有利于出口的扩大和经济福利的增加

  非关税壁垒很难量化。UNCTAD(1994)研究报告指出,仅与通关相联系的各种程序所付出的成本相当于贸易总值的7%-10%,如果在这些领域协调一致,那么这些成本将减少25%,也就是说将增加相当于贸易总值1.75%-2.50%的收益。以2001年的数据计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通关程序的协调简化将使中国至少增加7.2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标准和认证的差别也阻碍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美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1998年的研究指出,全球贸易值25%的产品出口涉及技术条例,而其中15%-25%的技术条例成为出口的技术壁垒,这些技术壁垒源于不同的标准和认证。与标准和认证相关的技术条例造成的出口损失占总出口值的3.75%-6.25%。因此,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使标准和认证统一,以2001年数据计算,则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因此增加6.86亿美元。总的看来,从降低非关税壁垒中,中国至少可获得14亿美元的额外收益(见表7)。
  此外,贸易便利化能够增加两地的福利。双方通过建立区域内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协调海关、银行、运输部门的管理和经营,将大大提高双边贸易的效率。如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电子商贸系统,将会使双方获得巨大的收益。通过双边相互承认协定,把标准、认证、技术条理统一起来,则可以大大减少检验、授信和认证的成本,同时检验和认证市场本身也会因双方的协调统一而扩大。至于知识产权保护,则可以通过双方的技术合作,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近期对服务贸易的总体促进作用不会很大,但对某些领域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分为商务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娱乐文化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和其他服务等12个类别。而服务贸易又分为四种形式:跨界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的开放就是指这12个服务类别的4种贸易方式的开放。
  由于许多服务活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和服务消费与生产的同步性,要对服务贸易开放的影响进行评估非常困难。从理论上说,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促进货物贸易。世界银行最近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有特别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第一,与货物贸易不同,服务贸易的障碍主要是数量限制,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会造成贸易转移效应;第二,服务业的投入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基础性投入。另外,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还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由于自由贸易区,不仅不会产生排挤效应,反而有可能给区外有竞争力的服务提供者带来市场扩大的好处,因而有利于吸引区外服务业FDI。
  服务贸易的开放问题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开放程度会在WTO承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目前中国东盟之间的服务贸易水平之所以低到在统计上可以忽略不记的地步,除了双方都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之外,还在于双方在服务贸易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东盟的贸易障碍中服务贸易障碍占的比重最大(参见分报告《东盟的贸易障碍》)。几乎所有的东盟国家都在电信、广播电视、金融保险、建筑、会计、法律、分销等领域设置了坚固的贸易屏障。其中,限制外资股权比例最多,且普遍存在于金融、保险及电信等行业。此外,行政程序繁杂(如申办工作证、临时居留证等程序繁杂及申请延期困难等)、内陆运输不便、通讯设备不足,以及信息取得不易等,也造成服务贸易发展的阻力。无庸讳言,中国也存在许多服务贸易障碍。如银行经营本币业务许可证制度、保险公司的规模、电信方面股权限制等。
  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减少双方现在存在的服务贸易障碍,提升双方的服务贸易水平,并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但是,在近期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不会太大。因为,第一,自由贸易区给中国东盟服务业带来的优惠抵消不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劣势。也就是说,即使中国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给东盟服务企业更多的优惠,仍然竞争不过欧美日的企业,从而也就难以对双方的服务贸易起促进作用。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和东盟主要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互补性不强,即便双方在市场准入方面都给对方以更大的自由和便利,也难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在金融、电信、分销、教育、健康服务等方面尤其如此。特别是在这些领域的商业存在方面,中国在东盟以及东盟在中国都不具备比较优势。这是由双方服务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二,根据GATS规范,发展中国家可依法拒绝将许多服务部门纳入市场开放的承诺之中,中国东盟服务业的开放肯定将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主要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承诺表所涵盖的范围可能有限,其开放速度可能较为缓慢。近期自由化的程度将是有限的。许多限制在短期内难以取消。第三,双方有优势的服务部门,例如,旅游,已经相当开放,进一步开放的促进作用不大。当然,不同服务部门和不同国家情况会有所差异。
  从行业来看,由于我国在金融、通讯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可能会增加进口,而具有较大出口潜力的部门是工程承包和文化服务方面。而在建筑、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等方面,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可能获益较多。例如,新加坡在建筑业、金融、咨询服务业、电信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具备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中国具有在设计、建筑理念和经营管理上有待升级的庞大的建筑业市场以及大量的急于“充电”提高的劳动力,这将使新加坡成为中国服务业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从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看,跨境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中国的优势比较明显,跨境交付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商业存在则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6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增进国内竞争,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可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贸易与关税改革开放步伐,为全面开放市场提供重要经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一些产品的关税保护将取消,国内一些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将迫使企业改进技术、通过结构重组等手段提高竞争力,并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实际运作中允许成员国对敏感部门实施一定程度、一定时间的保护,使其在一体化过程中对经济结构重组不会造成过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比多边贸易体系更具灵活性和可接受性,为成员国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赢得一定的时间,并成为面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必要的历练和缓冲。中国可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贸易与关税改革开放步伐,为全面开放市场提供重要经验。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无疑在较小范围内为中国关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国际环境,可以为全面开放市场提供经验。

  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策略思路

  建立中国冻盟自由贸易不仅影响成员国的利益,而且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区域外相关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印度及我国台港澳的利益。制定正确的方针,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妥善处理与美日的关系,减少来自美国的干扰

  中国决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上抢占了先机,区外相关国家或地区纷纷做出反应。这些动作许多是为了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而采取的措施,虽不乏有针对中国的方面,但多数国家难以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无损于中国在东盟的地位,只需按相关国际惯例处理即可。
  唯有美国和日本在东盟影响大、根基深,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大的外部牵制因素。但是,美国与日本在东盟的利益又有差别。美国在东盟的战略利益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经济上的利益相对次要。我们不必太担心美国的阻挠。对美国应该采取的策略:一是要善于利用矛盾,扩大我国与美国的共识;二是多宣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美国的正面影响;三是突出经济合作的互惠互利,尽量淡化我国的地缘政治战略意图。
  日本在东盟的利益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日本的利益是有冲突的,为此,一是可以考虑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外再与新加坡、泰国、韩国分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二是加强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合作;三是考虑与日韩或其他重要贸易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防止有人利用中日矛盾牵制中国。

  2.注意平等协商,切忌大国主义的想当然

  我国在与东盟进行合作上,目前有两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对东盟国家的心理、脉搏和利益把握不够,我们真心展现合作诚意,但东盟却认为我们强加于人。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的之一,是打消东盟对“中国威胁”的疑虑。二是眼高手低。我们对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说的很多,但对于如何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却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在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我国要向东盟学习的地方很多,东盟走在我们前面,比我们更有经验。他们在自由贸易区研究、制订自由贸易区规则和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方面实际上处在很主动的地位。我们很大程度上还有被动应付的色彩,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资格和能力发挥领导作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意图,必须十分讲究策略,在做法上要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对照,要注意对方的感受,不要一厢情愿、自以为是,要竭力避免出力不讨好、好心买反感。同时,要放低急于当头的调门,认真掌握发挥主导作用的本领。

  3.要放眼未来,但更要立足现实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该达到两个目的:眼前是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添加更多的燃料;长远是为我国在亚太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投子布局,搭建战略平台。但是,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牺牲一些现实利益有助于实现长远利益,有时却恰恰因为牺牲现实利益而把长远利益给葬送了。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应该努力争取更大的现实利益。第一,中国能否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取决于中国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经济。在自由贸易区的一些关键条款上让步太多,表面上牺牲的只是眼前经济利益,实际上种下的是长久牺牲的种子。经济发展一旦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不要说发挥领导作用无从谈起,恐怕自保都来不及。第二,对东盟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做较大让步,并给予一定的援助是应该的,但是,在对东盟成员的让步和援助上,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个世界是崇尚实力的世界,单方面的慷慨援助往往并不能达到怀柔人心的目的。“顺之以恩,恩竭则慢”,何况以协定的形式给予的援助,更不会被人珍惜。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一定要摈弃理想主义,援助要在最需要时提供,尽可能以双边的形式进行,并遵循“有求才应”的原则。
  因此,在与东盟自贸区的谈判中不能盲目地“牺牲现实利益换长远利益”,要尽可能争取更大的现实利益,只有这样我国长远的战略目标才更有可能实现。
  当然,对现实利益的认识要有远见,要动态地看现实利益,不开放、不让步、不合作不等于维护现实利益。

  4.正确看待区内有区与区外建区的问题

  当前有些东盟国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外,还单独与区域外的其他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例如,新加坡已与新西兰、日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正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等讨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东盟对在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系上有不同看法,担心这样做可能为区外国家的产品进入东盟打开后门。还担心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会分散对业已存在或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的注意力。这些国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举措招致区内其他国家的反对,马来西亚就曾对新加坡公开表示不满。但东盟有的国家认为,率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可以树立一个样板,并提出与中国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认为这样可以带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日建成。如何处理双边贸易协定与区域贸易协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与东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区内有区和区外建区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只要各走各的轨道就不是问题,中国也要考虑分散风险,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要考虑与区域内外的国家建立其他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叠床架屋的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问题不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规则间的冲突,而是增加了本国海关的负担,增加管理成本。只要各国从多重自由贸易区中带来的利益大于成本,只要管理跟得上,本来也不是个问题。美国的贸易政策历来都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即多边、区域与双边,相互促进。美政府在全球多边谈判受阻,区域谈判得不到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双边的渠道拓展市场,为本国产品寻找出路。因为与多边、区域谈判相比,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明显重视。双边合作的好处还表现在:可以从小范围的实质性合作做起,在此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水平。此外,通过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本身也是学习和试验的过程,许多经验可以直接运用到多边和区域谈判中去。
  当然,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应争取在取得东盟各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应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并在进程上与之相协调,从而避免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5.应该高度重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台湾因素,防止自由贸易区成为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新借口

  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大陆与台湾属于不同的关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种优惠待遇自然不能直接惠及台湾。这样台湾必然有进一步边缘化、进一步被孤立的感觉。为此,台湾正在寻找出路。实际上,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已经制定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多种预案。其中,台湾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评估论证已经基本结束,台湾当局正在美国朝野四处游说,只是美国行政当局有所顾忌,尚未下定谈判的决心。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与台湾建立自由贸易区不热心,而是在等待时机,它要把与台湾建立自由贸易区这张牌利用到极至。
  台湾与其他许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都不可怕,因为我们可以施加影响,可以进行阻止,甚至可以不管不顾。但它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包藏祸心,后患无穷,将对祖国统一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坐视不管。问题是我们能否阻止?如何阻止?
  这样,我国在考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必须考虑台湾因素。在短期无法实现祖国统一的条件下,比较理想的选择是,推动建立大中华两岸四地或大陆台湾的自由贸易区。但是台湾当局目前连三通都拒绝,因此,要在短期内使台湾同意与大陆建立自由贸易区恐怕并不现实。而且,这种局面即使“泛蓝”阵营的连宋上台也不会有突破性的改变。因为陈水扁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陈个人好恶的反映,而是台湾岛内外诸多因素决定的,主要有:美国的意愿、台湾一部份民众的意愿和“民选”政治的特点等。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仍然摆脱不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届时两岸政策或许有些转机,但突变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集中更多人的智慧,提出新的思路和办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1
百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