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怀疑自己生病了,是不是抑郁

如题所述

这是疑病症,属于心理疾病,疑病症的自我治疗措施:
(一)相信科学,消除心理压力
患者应当相信科学,一旦医院检查结果证明自己无躯体性疾病,应该抛开“我有病”这一想法,投入到正常生活中。
(二)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疑病症患者往往具有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等性格特点.遇事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的一面,缺乏自信。为此,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主动调节自我的心理不适,充分肯定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完善个性。为此,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心胸宽广。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
(三)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转移注意力
把在工作中付出的劳动看成是一种享受,甚至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消遣和游戏,这样,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忘却自己的烦恼和不适,使精神负担降到最低点。
(四)正确看待生与死,善于自我解脱
生老病死不是人能决定的,它是一种自然规律。人要善于解脱自己,持超然和乐观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消除疑病的紧张心理。
(五)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实践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克服各种心理不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天起床时,可对自己进行暗示说:“检查证明我没有躯体疾病,我只是‘无病呻吟、庸人自扰’。”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在心理上消除疑病的顾虑。
(六)参加各种活动
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要走向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充分放松,从而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最终治愈疑病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4
干预的深度和能力有关,分三个层次:
1、支持性心理干预。属于抚慰,陪伴,提示等浅显的心理支持性干预。家人、亲友、智者、甚至网友等非专业人士,公益项目或团体也能给予有效帮助。电视媒体秀出来的,困扰者被专家巧妙、聪明、点化开窍的多属于此类。更有甚者,有的电视台播出的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策划的表演桥段。经过电视台剪辑配音,满足大众窥私、好看、好玩和好学的心理,虽然缺少深度,但是有很好的科普意义。有些心理困扰化解需要深度和过程,并不能茅塞顿开。
2、再教育型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心理师进行,价值观澄清重整,文化取向厘清,现实冲突焦虑策略构建等咨询性干预。大部分二级心理师经训练合格后,可从事再教育型心理干预。
3、重建型心理干预。重建就是临床变态心理的深度干预或者治疗。成熟或资深心理师可从事此类干预,此类心理师占心理咨询师比例不超过3%,具备此种干预能力。促进思维模式合理化,引导来访者自我的“问题”探索发现,人格偏向矫正,情绪障碍治疗等。典型的临床心理障碍一般都需要数月的康复过程。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注册认证的心理师,部分可以从事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心理干预。 疑病不是抑郁症,但是长期承受心理压力也可能抑郁。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精神心理疾病,有其特定的原因和不同类型,重度抑郁症还有自杀风险,需要标本兼治。常春藤心理中心擅长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
心理师职业主要指从事非药物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涵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师之间,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的合格、资深心理师是可求助的心理助人专业人士。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的才叫做心理师。心理师大体分为三个群体:
1、学院派。高校“庙大”、名声大,学院派著书立说的多,职称高的多。除了少数常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健康中心或兼职开业的老师,大多数心理老师未必有临床心理干预能力。2、医院派。医院虽有心理科、精神科,但是极少有真正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的医师。医院派重药物治疗。除了体制的原因,部分医师不熟悉非药物干预而且对心理咨询持不屑观念,基本是鼓励吃药。须知药物治标不治本,遇到庸医连标(情绪调节)也治不了。3、开业派--独立或者合伙开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群体。开业派不像前两类“吃皇粮”而在技能和效果上不断刻苦精进,注重全人多因素干预治疗,视需要也建议来访者到医院适当服药调节情绪。国家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考前培训体系,即使是博士、教授,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也需要接受规定的培训,合格后取得人社部统一印制的certic培训证。至2015年底,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持证者,已达到90.7万人次,而持证只是进入行业的入场券,尚需不断继续教育修炼。部分心理咨询师经验丰富,也难免鱼龙混杂,大部分还在学习发展。第三方按照标准做实际能力认证才是一个合理的评判方式。心理干预一样人命关天,咨询心理师、临床心理师的认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是专业心理师认证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