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和记洋行修缮拆成什么样子?

如题所述

曾经,立在南京长江大桥南桥头堡向西俯瞰,轻易可见原南京肉联厂的厂房和冷库,同时也是百年和记洋行留下的民国建筑群;现在则只能看到一片废墟,和脚手架固定的少许混凝土框架。按照规划,这里将实施南京最大的旧城改造主题商业项目,未来有望在南京“外滩”崛起一座商业旗舰。

1月27日,始建于1912年的南京和记洋行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入选理由是“当时南京乃至全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南京的第一家外资工厂;拥有亚洲‘第一冷库’、‘南京的北极’等称号,也是中国首批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篇章。”

遗憾的是,就在此前一个月,南京市鼓楼区文化局查实南京临江老城改造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临江老城公司”)在对和记洋行厂房、机房旧址建筑保护及修缮过程中“未按照文物部门批准的方案施工,对修缮设计方案中要求保留的墙体及部件擅自拆除,造成文物本体严重破坏”,现场施工随即被全面叫停。截至目前,南京市文物执法部门尚未披露调查处理结果。

工业遗产拆得只剩“骨架”

南京自1899年在下关地区开埠通商,和记洋行是进驻这里的第一家外资工厂。据史料记载,其由英国商人韦斯特兄弟1912年出资兴建,占地600多亩,有四至六层建筑物多座,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从事肉禽蛋收购、加工、冷藏出口业务,此后虽经时代变换,这个地块上的主营业务却一脉相承。

从1912年创建英商南京和记洋行,到1956年收归国有后成为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再到1996年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更名南京天环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直到2010年地块被打包出让后逐渐搬迁,原本这里的民国建筑可谓见证了南京近现代的百年历史风云。

南京市鼓楼区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曹秀梅介绍,和记洋行厂房、机房旧址是2007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彼时“原有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在南京民国时期工业遗产中最具有代表性,具有较重要的历史地位”,2014年6月被鼓楼区公布为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

2017年8月,和记洋行还成为《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中挂牌保护的40处工业遗存之一。几乎与此同时,临江老城公司开始了对和记洋行厂房、机房旧址建筑保护及修缮施工。曹秀梅坦陈,他们在施工过程中负有监管职责,但该公司没有到区文化局进行开工备案,这让他们事先不知道其何时施工,去年12月26日当正常巡查发现过度拆除情况时,和记洋行已经拆得几乎只剩“骨架”了。次日,鼓楼区文化局向该公司书面下达涉嫌违法施工的通知,勒令立即停工,南京市文化综合执法总队随后亦立案调查。

2月5日下午,江风凄厉,空荡荡的和记洋行项目工地上鲜有人迹。靠西面一幢厂房脚手架已经搭好,在将要拆除时被叫停下来,其余根据脚手架和地面上堆积的废墟尚可分辨出六处被拆建筑的位置,每一处基本只保留下一到两面墙体中的混凝土框架,孤零零地捆在脚手架上。按照南京市文广新局官方通报的口径,这种状况对和记洋行厂房、机房旧址文物本体造成了严重破坏。 

不该出现的“保护性破坏”

尽管老下关在近代之初一度繁华,却也随着历史更迭渐入落寞,成了南京近年亟待改造的老城区。9年前,当时的南京下关区(注:2013年原下关区、鼓楼区合并设立新的鼓楼区)引入中冶置业集团,并以其为主合资组建了临江老城公司。

2010年9月,临江老城公司以200.34亿元总价竞得江边路以西1号地块和3号地块,成为备受瞩目的“南京总价地王”,2年后又以56.2亿元竞得两幅地块之间的2号地块。拿地成功连片,开发却陷入尴尬。先是2号地块2013年被政府收回,继而1号地块接连分拆转让,3号地块对临江老城公司而言硕果仅存,和记洋行即在3号地块上。

就在去年此时,江苏省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和记洋行文旅商业项目在南京市鼓楼区分会场集中开工仪式上做了推介,该项目将被打造成为“以新工业文化主题引领的‘科技-娱乐-购物-观光’多维体验空间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当时报道称,改造不仅将保留冷库和厂房,还将与5栋新建现代建筑有机融合,力争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典范。

据了解,2016年9月,鼓楼区文化局对临江老城公司申报的《和记洋行厂房、机房旧址建筑保护及修缮设计方案》予以批复。按照曹秀梅的说法,方案前后三易其稿才予通过。孰料,结果却是事非人愿。在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武黎嵩老师看来,“就文物保护而言,相关制度是健全的,目前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监督,有企业参与则容易被经济利益左右。”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文化表现形态,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它是唯一的、独特的,价值是巨大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认为,和记洋行所在的老下关地区是南京开埠最早的区域,作为当时南京对外国工业投资者开放的地块,这里代表着南京工业的近代化,也代表着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工业文化的碰撞,其历史价值要高于艺术价值。

对于此番和记洋行在修缮过程中遭到的破坏,贺云翱直言是“不应该发生的”。在他看来,不论是宫殿还是普通建筑,只要属于保护对象都应当以保护为主,“明明在接受保护,为什么反而遭到了这样的破坏?”他分析,这可能与施工队伍不专业、监管不力等因素有关,“作为文物建筑,从其调查到修缮的整个过程都应当有专业的监理,监管不应当缺位,这样出现了问题可以及时制止”。

贺云翱教授提醒,南京民国建筑众多,保护工作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对文物级别较高的,如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保护工作一般比较到位;但对于区级文物等保护级别较低的,如工业建筑等,大多被认为价值比较低,保护监管工作存在缺失,导致了这类民国建筑不时受到破坏尤其是保护性破坏。

截至发稿前,南京市文广新局尚未发布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临江老城公司亦未对人民网采访做出回应。 

文物要好好保护,破坏的话相关部门要做好措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