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的利弊辩论?

如题所述

利弊主要有: 第一,我国传统文化在心理倾向方面,尊老敬贤,尊师重道。崇尚权威,唯书唯上。从学校到家庭,“看管教育”“就范教育”“授受教育”,只要求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求知过程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于自己的思考,否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能动性。忽视了人的认识潜能,抑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整体上缺乏自主自立自强的人材培养目标,缺乏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故中国人在国际上老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金牌,而却与诺贝尔奖项无缘。 第二,传统文化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潜在控制作用是何等的巨大,统一的教育体制,限制了地方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灵活机变。始于隋朝直至明清, 1300 年我国漫长的使用科举选拔的人才方法及民众头脑之中形成的“学而优则仕” 的观念根深蒂固,现在,仍有许多人将读书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 第三,社会价值取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读书至上观念,历来重知识,轻能力,轻应用,致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社会盛行学历主义在所难免。 第四,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喻户晓的“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之类的格言,激励学生的吃苦精神,把苦读作为培养人才的道路去提倡。但缺乏科学性和技巧性,在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又不利于其灵活性、系统性的培养。 虽然,封闭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我国教育弊端种种,有其落后腐朽的一面,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也确实有可贵的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例如: 第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等使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始终是应弘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仍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 第二,儒家认为如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 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上大学几乎成了每个人的企盼,这无疑促使人们对知识的重视。 第三,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我们可将其视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行为的雏形。 第四,传统教育以讲授为主,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完整的知识系统,通过反复训练,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我国基础教育成绩裴然。 第五,传统文化讲求“克己”、“慎独”,在其影响下,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养成学生自我约束,爱护集体的习惯,服从的习惯,这使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第六,学生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磨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奋斗的毅力。 第七,传统文化影响下“温故知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十分宝贵的教学思想,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