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前身是什么?

如题所述

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正式创办,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即校长)。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第一任校长是唐国安。

北京大学前身简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7月3日,光绪皇帝批准了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

任命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清华大学前身简介: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创建背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元,历史上被称为“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称收到的赔款“原属过多”,可以用来““退款办学”。1908年,中美两国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了退款办学相关事宜。

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美国总统的备忘录中写了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正目的:“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30

1、北京大学前身

1898年6月,清朝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同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创办的大学,当时的京师大学堂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

1904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等学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学,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终于初具规模。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

2、清华大学前身

(1)游美学务处设立。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

(2)清华学堂成立。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3)清华学校。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4)国立清华大学。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至1937年已发展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工四个学院16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1911年。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本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游美预备学校”。初建时名“清华国立学堂”(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系因校址设在清华园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名 “清华学校”。由于她有“庚子赔款”这个历史背景,因此老一代清华师生都称自己的学校为“国耻纪念碑”。 1900年,英、美、德、法、意、奥、日、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联军人侵中国,清政府被打败,翌年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中国须向列强付出巨额赔款:白银4.5亿两,加上 “利息”共达9.8亿两。美国从中分得3 200多万两,约合2 400 万美元。稍后,美国政府自认为赔款“原属过多”,中国政府乘机 向其交涉,要求把“多余”部分退还给中国,经过数年交涉,终于达成协议。1908年7月,美国驻华使节致函中国政府,其中说: “美国决定以庚子赔款的半数(按:约为1100万美元)还赠中国,悼贵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同年12月31 日,美国 政府正式通知中国政府,美国已决定自1909年1月1日起开始 实行“退款”。至此,“退款办学”的谈判宣告成功。 “退款办学”这一历史背景,使早期的“清华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格——或浓或淡的半殖民文化性格和强烈的爱国、自强性格。为了有助于读者理解后面各章节所述内容,不妨在这里多费些笔墨。 美国“退款”的真正目的当然是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正如一位美国大学校长在一份致其总统的备忘录中所说: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那一个国家就能 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我们现在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 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而一些中国朝野有识之士,则从自己国 家的利益和尊严出发,对此事件作出清醒的估价。当时经办此事 的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在美方探询此款“退还”后将作何用时回 答说:“交还不应得之赔款,贵国义声足率通途;减免之项如何用法,则是我国内政,不能预以宣告。”章太炎则说得更为透彻: “美之退岁币也,以助中国兴学为名,实则别有所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08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严复也是北大第一任校长.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唐国安(1858年-1913年)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他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曾任上海约翰书院教席,上海《南方报》编辑、主笔。1911年4月清华学堂正式成立,唐国安被任命为副监督,转年5月又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正式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被外交部任命为清华第一任校长。
第4个回答  2019-08-22
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1898-1912)。
京师大学堂匾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