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乞丐在“鸡毛房”中挺过严冬,不被冻死,鸡毛房是什么房?

如题所述

“黄昏万语乞三钱,鸡毛房中买一眠”——蒋士铨

鸡毛房,成为了清代街头独有的标志物,也成为了贫困的百姓与乞丐在冬日里唯一可以求得温暖的地方。古代的冬天,绝对是北方贫穷百姓的噩梦,冬季的风格外凛冽,而他们却没有足够的衣物来御寒,如何过冬,成为了众多穷苦百姓无法回避的问题。

鸡毛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穿不起衣吃不饱饭的底层百姓带来了希望,至少,在鸡毛房中,他们能够挨过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为这些贫苦的百姓带来丝丝生存的希望。那“鸡毛房”到底是什么,又有几人知?


大清盛世的背后,是百姓的流离失所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统治的王朝,同样的,它也没有跨过300年统治的大关,最终消失在人民的海洋中。清朝诞生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说起“康乾盛世”,康熙是将清朝的疆域开拓到最大,雍正的勤勉为大清恢复了些许元气,而乾隆,最为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并没有太多可以拿得出的功绩。


乾隆年间多以风流韵事流传于民间,他好似富二代一般肆意地挥霍着清朝为数不多的钱财。乾隆在位期间,多次下江南游玩,耗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给国家的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清朝的百姓,哪怕是在康乾盛世期间,大都过着清贫的日子。

但清朝统治者却认为这是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八旗子弟战无不胜,天朝上国的思想充斥在统治者的内心中,上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下,失去的是睁眼看世界的契机,失去的是与外国学习与交流的契机。


在1840年,清朝统治者被外国侵略者以枪炮轰开了大门,那时才睁开眼睛看世界,我们发现,落后的实在是太多了。统治者引以为傲的八旗子弟,每日都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满清的贵族阶级,习惯了圈地跑马,起初圈占的是荒地,慢慢的便开始圈占耕地。

在古代农耕社会,耕地便是百姓的一切。被抢占耕地的百姓,便没有了生活来源,吃喝都顾不上,又何谈穿衣?更有甚者,一家人能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能够出门,便已实属不易。

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可古代的那个冬天,真的不能仅仅靠火力就能挨过去。鸡毛房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为贫苦的百姓与乞丐提供了温暖。


何为“鸡毛房”

鸡毛房”为北京城冬日里特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出现便是是为流浪汉或者贫苦的百姓提供温暖。“鸡毛房”顾名思义便是满地都是鸡毛的房子。

在北京城的一些边缘地带,会看到鸡毛房。鸡毛房本身不大,里面并没有家具,有的只是“一地鸡毛”。穷苦的乞丐与百姓,便只得依靠这种方式来取暖。他们走入房中,躺在了厚厚的鸡毛地板上,屋子不大,挤的人倒不少,靠着体温与鸡毛来抵御夜晚的寒冷。


除了在地板上铺着鸡毛外,屋子的上面还悬挂着一个箱子,等人都躺好之后,可以将箱子中的鸡毛倒下,这样底下躺着的人便能盖上一层鸡毛被。靠着鸡毛保温,靠着体温取暖,鸡毛房里面聚集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人,里面的气味可想而知,但唯一的好处那便是,人多真的挺暖和的。

“鸡毛房”并不是当时社会的福利机构房,它本身也是需要盈利的,据记载,如此条件恶劣的鸡毛房,住宿费为2-3文钱,假如交不上钱,就连条件如此恶劣的鸡毛房都住不上,试想一下,衣物单薄的人在凛冽的寒风中冻一夜,后果不堪设想。于是,鸡毛房成为了底层乞丐与穷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想来令人泪目。


后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封建王朝起起落落,百姓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封建王朝下,活命尚且如此艰难,更不要提自由与人生价值了。

试想一下,他们在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只能蜷缩在充满臭味的鸡毛房中过冬,第二天还不得不去努力赚出那2文住宿费,为的是当天晚上不会睡马路,想来令人泪目。

时光荏苒,转眼满清覆灭,仅仅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鸡毛房也淡出人们的视野,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1
是地上都铺满鸡毛的地方,当时主要是乞丐的头子才能住进去,普通乞丐只能冻死!
第2个回答  2020-12-11
“鸡毛房”就是铺满鸡毛的房间,清朝期间朝廷为了拯救那些因天干地旱、战乱、贫穷等等原因而出来流浪的人,专门设立了“鸡毛房”供他们休息。除了住的“鸡毛房”外,每天早上还都有免费的粥可以领取。当然,这个粥只是最基本的一点点糠粥而已,勉强维持一下生存。
第3个回答  2020-12-13
鸡毛房是指在清朝为了防止乞丐冻死,所以说在城市的边缘建造的一个可以为乞丐提供一晚上庇护的房屋。
第4个回答  2020-12-10
清朝“鸡毛房”既是一种小屋,也是一种贫民救济组织的代称。该组织可以为“无处栖身的叫花子与流浪汉”提供一种用于过夜的“温暖的羽毛床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