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蜀道难》为什么好?

如题所述

在咱们的文学中,热情常常被压抑,会以比较宛转的办法处理,李白是仅有把热情放出来的人,在《蜀道难》中最显着。“噫吁嚱”就像三个惊叹号,把情感一下释放出来。这种描绘办法,在咱们的文学传统里几乎没有呈现过。从《诗经》下来,从没有呈现过这种浪漫的文学方法。感叹词为什么会呈现?是因为觉得情感丰满、弥漫到方式无法包容,有必要这样表达。这儿只要声响的存在含义,没有文字的存在含义,“噫吁嚱”是三个没有内在的字,仅仅声响。当对一个东西几乎无言以对时,就“啊!”

感叹之后,才能够写出有意思的字,也就是“危、高”。“危乎高哉”,乎跟哉没有意思,是感叹词,真实有意思的只要“危”与“高”两个字。李白直接把咱们带到这么风险的一条路上,让咱们感觉到昂首看的时分,那种高跟危。整首诗先是三个短字,然后呈现两个字,接下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国诗篇一向五就是五,七就是七,标准严整。《蜀道难》却一向在改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般断句在“难”,假如我断句,不会断在“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应该是一个衔接,两个“难”一同呈现的时分,有更大的连转性。

一个好的诗人不是在写文字,而是在写视觉上的那种感觉。在“高”、“危”的路上,不管从上往下,仍是从下往上看,两头的空间都非常大,视觉上就是拉长的感觉。假如没有前面的短语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么长的语句出不来。李白先用三个字的短语句,然后用两个字加上两个感叹词,成为略微长一点的语句作为烘托,然后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构成一个激烈的比照。在视觉上也是比照,并且扩大了。

“蚕丛及鱼凫”,这句诗很拗口,我是到了三星堆才知道什么叫“蚕丛”,什么叫“鱼凫”,蚕丛原来是一个皇帝的姓名,鱼凫也是一个皇帝的姓名。但是假如把典故拿掉,仍是很有感觉。我一向把这一段当成人类文明的进化进程,“蚕丛”令我想到国际洪荒时的许多昆虫;“鱼”和“凫”,就是昆虫国际已经有鱼与鸟了。为什么咱们说“诗无达诂”?假如有人注说明蚕丛是第一代皇帝,鱼凫是第二代皇帝的姓名,其实没有什么意思。我仍是期望咱们感觉到文字自己的美丽。咱们遽然被李白带进了洪荒,如同进入热带丛林傍边。

更多精彩文章,微信请关注:杏花出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