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化

3000字以上论文

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重写法,轻过程,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要改变这种局面,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由“封闭课堂”走向“开放课堂”,走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重技能训练轻自由表达,这导致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这种没有实践、没有体验、没有情感的写作让生活经验还十分贫乏的小学生苦不堪言。[1]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对学校教育脱离现实生活,难以适应生活需要的弊端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②这些话都充分表明: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
作文作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内容是血肉饱满、生动有趣的,情感是色彩斑斓的。写作应该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快意之事,而不是搜肠翻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之事。当前,小学生厌作文、怕作文的根源主要是学生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很多学生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同龄间少交流,少集体活动,再加上本身基础知识不牢,阅历浅薄,认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他们的生活积累、思想情感的贫乏,他们写作常常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再加上教师对作文的种种要求“立意要高远,结构要模式,腔调要老成”,“听话”的小孩子们就一一照办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适。”[2]从叶圣陶先生的经历我们明白,教师以考试作为目标来进行作文教学只会让学生的作文假话连篇,“封闭式”作文教学方式只会断绝学生的写作之源,因此为了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畅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思绪能在开阔的意境中自由驰骋,我们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封闭式”命题作文教学法,代之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独立地去观察分析生活,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3]
二、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③ 其实“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④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看田间绿草,听林中小鸟啾啾,写封信,写张请假条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一)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
关于社会生活的素材,举不胜举,比比皆是,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雪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生活经验积累,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体验也肤浅,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大自然神奇美妙,一切都在他们身边,只要他们稍微留意下就可以积累多种写作素材,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是否丰富直接影响了学生这篇作文的好坏,因而关注社会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里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作为教师应该给多点学生自由,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说,可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交警”、“清洁队跟班一日”、“我是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升华学生热心助人的情感。笔者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放学后给街上店铺的招牌找错别字,找出越多越好。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我们发现了很多店铺的招牌或者名称都是有错别字的,这不但巩固了我们的识字基础,而且使我们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关注。
2、大自然中的体验。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看祖国河山,听鸟兽虫鸣,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笔者在湛江三小实习期间就有这种深切体会,我们通过郊游的形式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在那里烧烤,参观、玩耍,获得了大量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第一手材料。这种开放式作文教学得到很多教育者的认同,它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在体验中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
总之,实践性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关注人生,用心体味生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学会感恩;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它是联结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将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输入新的血液,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开展校内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生活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杜威认为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把学生引进生活氛围浓郁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个人体验,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他指出:“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活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⑤“使学生在代表重要社会情境的主动作业中有机会获得观念和知识,并有机会去体验这些观念和知识。”⑥我们都知道学生课余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课间的十分钟往往只能解个上厕所之急,加上学习的重担,读书的孩子往往失去应有的童真与活力,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在校给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非常有用的。有一次活动课,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比赛过程中本人也跑去和男生打乒乓球,学生见教师也来参加都显得异常兴奋,团团围了过来为笔者加油,还个个争抢着要和笔者一比高低。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感受特别深刻,这次活动课后很多学生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本,有些同学对人物描写还非常细致。教师把学生引进一个广阔的空间来进行作文教学,不必刻意只要乐趣,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就成功了。这样的作文课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
(三)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作文训练当中,可以实行让学生多“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案,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买菜、购物、做饭等等,然后让他们写一写,说说亲自当家的感受。在“小鬼当家”活动中,有位学生写《我学剖鱼》一文中有这样的感受:“……我双手捞起一条滑溜溜的鲫鱼,把它放到砧板上,左手按住它的头,腾出右手拿起菜刀,刚想刮鳞片,鱼儿不知哪来的劲,一挣扎,‘扑’的一声,头尾都翘了起来,我的妈!吓得我扔下刀往后退,这真是‘鱼儿好吃,剖鱼难’。”[1]这段话一开始就连用了好几个动词,把剖鱼前的准备工作写得形象生动,真可谓生活体会有多深,写的就有多真,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
三、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的途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对作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想教好作文,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两者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这样一篇作文永远都是干巴巴的,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让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呢?下面只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溶入社会,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面对污水横流、乱砍乱伐、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将会带给人类的危害。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高年级的小学生写调查报告,利用互连网和书本查找相关资料,写成真实可靠的文章,为自己的家乡甚至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写调查报告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是自己和小组成员艰辛劳动的成果。教师带领学生溶入社会,走进生活,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前接触各种社会现实,为其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注意观察,积累经验
要写好作文,注意身边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就笔者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关于观察类的作文时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学会观察事物特点,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二是学会及时记录新发现,并且能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张煜恒老师在指导作文时认为:我在教学写作《我们的校园》时,先带学生到校园各处观察,引导他们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能挖掘平时没有发现的地方。再按照方位顺序,从校园门口的两棵松树写起,教学楼,左侧的操场——学生的乐园,以及后面的学生公寓。并且重点要求抓住一个地方具体来写。观察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做导游,向大家介绍校园风景,教师及时指导评论,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4]其实无论对哪些学生,如果他们能长期进行这种作文写作,坚持观察积累,就能丰富写作素材,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三)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光看是不够的,看多了就会麻木,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生活亲密接触,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处处有作文,给学生树立“四季变化皆是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的信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现实社会中去获取习作的源泉,如:植树节去植树、星期天去淋花,还有帮邻居阿姨看孩子、去市场买菜,去当售货员等等。也许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做这种事,因此有条件时教师可以亲自带学生到外面看一看,做一做,比如星期天去扫街道,做为人民服务的“小红帽”,早上带学生去菜市场做做志愿者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这种实践活动,不但能得到市民的认可增加学生的自豪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高尚的劳动情操。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
(四)虚拟情景,再现生活
利用多媒体虚拟情景,再现生活。多媒体课件能把日常生活虚拟化,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或陌生的情景,然后通过形、声、色的传递,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多彩,画面形象生动,直观性非常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再加上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当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通过屏幕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悦耳宜人的音乐时,肯定会激情澎湃,学习热情高涨,这就能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景中去,激发写作热情。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通过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给予恰当指引将会使作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搭建融洽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那我们应该搭建什么桥梁来融洽两者的关系呢?下面也从四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
(一)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教师指导从作文内容着手是解决作文难,无话可说的关键。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⑧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取水”。
1、关注社会,体验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但多姿多彩的生活并不能定格在学生的头脑里,尽管很多东西他们日复一日的见和做,可是由于对生活的淡漠,他们并不能从生活中积累到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感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日新月异的,几乎每天所有东西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别人的,自己的,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想积累这些生活素材,学生就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同时学生可以组织多种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如:种花草,养小动物,游戏,体育比赛,野炊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集体精神,提高他们和别人的合作交往能力。
2、学科整合,拓宽视野。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学科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拓宽学生写作视野,多体验多感受。如:在校运会上,让学生都做做班里的通讯员;美术课后,让学生写写想象作文;数学课后,让学生谈谈游戏过程;实验课后,让学生介绍实验步骤。这些作文素材都是可以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3、大胆想象,丰富体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想象,丰富写作体裁,使学生学会创造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诗、童话,小说等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想、幻想、假想、梦想来写作,让这些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随想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写自己想说的话。比如写童话,“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以儿童为其主要读者的一种体裁”,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想象往往具有创造性,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特点来写童话,进行编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总的来说,教师应该让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世界翱翔。
(二)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
1、准备阶段生活化。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体验,感悟。带着任务,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摒弃了平时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的心态,带着好奇,带着憧憬,他们会为自己的无意的发现而惊喜,这往往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去探索,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在写作前一段时间,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范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把些小动物带进教室,让没养动物的同学也亲自养养,观察他们的外型、吃相、习惯、爱好等,体验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准备前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作文的源泉,有了第一手真实的生活素材,加上丰富的感情的沉淀,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写作愿望,有一吐为快的需要了。
2、指导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当出现问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不是抄袭范文就是向家长和教师求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作文指导生活化主要通过活动实现:
(1)社会活动。优秀的作者不是在教室里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让学生感知人间冷暖,悲欢离合。社会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提倡个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素材,教师在这过程中充当带头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如,栽花种草,参观访问,打扫卫生,帮孤寡老人做家务活等,这些活动过程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体验。
(2)校园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团结友爱。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表演、办手抄报、游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
(3)家庭活动。今天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庭的过分溺爱,使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生存的艰辛,体会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家校联合活动,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家务活动,如,写作文《第一次……》就可以鼓励学生回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加劳动,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感受劳动的快乐。如第一次洗碗、煮饭、钉纽扣等小事都可以从小培养。
(三)作文教学手段生活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导致课堂上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大家都苦不堪言。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回忆,创造想象。
1、利用图片、简笔画或生活物品来进行教学。这个方法既通用又实用,它适合所有地区的作文教学,简单又方便,利用这些工具多少都能激发学生好奇、探索欲,同时也能起到定格生活瞬间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对物品和已有生活的对比,形成不同的感受,诱发习作兴趣。
2、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现代教学媒体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弥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烧烤回来要写作文时,我将学生烧考时照的照片做成课件,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欣赏,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兴高采烈的观看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那么根据体验,他们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四)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教师独自面对一大叠作文逐字逐句的批改,耗时费力,又不能及时反馈,真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关注的永远是他的分数,当他们拿到作文本,他们只会扫两眼分数立即把作文本盖上,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那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作文评价究竟应该怎样呢?
1、作文评语多样化
实习的时候我认真观察了那里语文教师作文的评改情况,发现每个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都会写下几句评语,好的几乎都是那几句话,作文思路清晰,内容详实,观察仔细,写字工整漂亮;不好的则是这几句话,都不知你写了什么,离题,重做。这些话语总是那么生硬、呆板、俗套。学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丝毫引不起注意,抱着要骂就骂要批就批吧,没关系的心态。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1)针对性评语。这种评语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做出恰当的评价,可以针对某个词、句子、某段文字或整体结构,文章思路,语言等对他们的优缺点做个详细的点评,使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又还需要改正。比如,假如学生作文里有句话:“弯弯的月亮象香蕉”,那么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可以画条香蕉送给学生,有条件的可以打个香蕉印章再配上相应的评语:“你写的真是太妙了,把月亮的形状和颜色通过香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通俗易懂。”相信这种评语点评方法会更受学生欢迎。
(2)启发性评语。学生作文哪个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或对习作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来或在旁边提出自己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形成爱思考的习惯。比如,“弯弯的月亮象香蕉”,如果教师不同意这一看法就可以把两样物品画出来做个比较,还可以配个问号,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不过可能这些评语可行性有限。
(3)激励性评语。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⑨现在都提倡欣赏教育,所以对习作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激励性话语也不宜过多,要针对习作内容而言。这种做法也可以通过符号点评方式来进行,比如利用星星印章配上鼓励话语。
2、作文评价主体多样化
曾经看过生本教育的作文教学课,“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⑩笔者特别欣赏其中的点评手段,它主要通过自评、互评、联评、教师评和社会评来进行。
(1)自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让学生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因为这是一篇生活化作文教学评价,在写作文时,学生对所写的生活已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忆、质疑和反思,渗透了他们对以往生活的理解。
(2)互评。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
(3)联评。即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印给学生,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评析作文标准的方法,还可以在评析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优美语句,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同时提高自己批改作文的水平。
(4)教师评。很多人认为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作文的点评者,一怕挫伤了学生自尊,二怕打击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就我看来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领者,他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点评中来,学生毕竟是学生,经历浅学识薄,学生的点评不一定中肯,因为教师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
(5)社会评。社会评主要看客观条件,比如说,你上一堂作文公开课,那么你就可以借助当场的教师资源给你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或者可以联系其它学校同年级班级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在上作文课的时候,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听互评,别人的不同经验和体会肯定会使你学生另有所悟,或者可以进行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也是一个好办法。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它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就是呼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它是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