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与建议

如题所述

在全面搜集和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际地质指标研究成果和理念,结合我国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了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指标体系框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如下:

(1)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地质指标研究进展,建立了环境地质指标的概念。介绍了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创建地质指标的目的意义、地质指标的概念、地质指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作用等,逐一介绍了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推荐的27个地质指标,并针对石漠化、沙漠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雪线后退、海岸带变化、城市地质环境变化等问题,从大量国外研究文献中选择翻译了10余篇有关文献。通过对国际地质指标概念和27个地质指标的分析,认为Geoindicators应译为地质指标,并认为地质指标(Geoindicators)是在百年或更短尺度上描述地球表层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变化幅度、频度、速率和发展趋势的一系列参数。环境地质指标(Environmental Geoindicators)是在百年或更短尺度上描述地球表层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发育分布状态和变化(形态、规模、尺度、幅度、频度、速率和发展趋势)以及产生的后果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一系列环境地质参数。

(2)确定了环境地质指标体系构建和应用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地质指标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面向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环境管理两个层次的环境地质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式,建立了以“影响—状态—后果”模型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理论框架分别构建调查指标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建立了“针对国家或地区地质环境,系统分析所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建立由后果指标组、状态指标组和影响指标组构成的调查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由压力指标组、状态指标组和响应指标组构成的监测指标体系,应用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国家或地区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制定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环境地质指标创建和应用的技术路线。

(3)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变化显著且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石漠化、沙漠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海岸线、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统一的“影响—状态—后果”模型框架下,通过对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发育分布现状与规律、发展趋势、后果与危害的系统分析,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调查地质指标体系(表8-1);在统一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下,采取从后果指标组中选取描述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的后果指标(组)作为压力指标(组)、从状态指标组中选取能表征地球表层环境状态变化较大的状态指标(组)作为状态指标(组)、从影响指标组中选取引发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且人为可调控的因子(指标)作为响应指标(组),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表8-2),用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管理工作。

(4)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本项目典型地区调研工作,初步完成了6类生态环境问题的部分环境地质指标的创建工作,并分别从名称、简介、意义、人为或自然原因、适用环境、监测场地类型、空间尺度、测量方法、测量频率、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过去与未来的应用、可能的临界值、主要参考文献、其他资料来源、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总体评价等16个方面对每个环境地质指标进行了描述(释义)。其中,包括岩石裸露率、土壤侵蚀强度、表层岩溶水、土壤状况和土壤种子库等5个石漠化环境地质指标,沙丘的形成与活化、地表岩土组成、土壤物质组分含量、地下水位与水化学、风蚀与风积等5个沙漠化环境地质指标,地表特征、土壤理化性、土壤养分、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4个草地退化环境地质指标,湿地景观、湿地水文地球化学、湿地生物、湿地资源开发、污染物排放、地质灾害等6个湿地退化环境地质指标,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海岸侵蚀与淤积、河流泥沙蓄积和输沙量等4个海岸线变化环境地质指标,地表水质、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位、土壤质量等4个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环境地质指标。

但是,上述所有进展和认识也表明环境地质指标体系创建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还很多,包括:①进一步完善石漠化、沙漠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海岸线变迁、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的环境地质指标体系;②研究建立雪线后退、土壤侵蚀、土地盐渍化、农田水土环境变化的环境地质指标体系;③修编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规范;④尝试建立典型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和有关技术规范;⑤研究制定国家或地区生态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表8-1 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地质环境调查指标体系

续表

表8-2 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地质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