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那么他随他父亲赵奢出征时曾献计一个月打败了以坚守著称的墨家又是怎么回事? 长平一役虽说四十大军全灭,但秦军的损失好象也不小吧,据说将近二十年修养才得以再次兴兵。

不是

1、分析一下这个时候换将的背景,首先换将是大事,赵王就算再独断,也不可能不和大臣们商议,而商议的结果就是除了廉颇不同意外,其他人都还比较赞同换赵括,当时赵王还特地问过乐毅,此时乐毅已经回到了赵国,也比较了解赵国的将领,乐毅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说明赵括是知兵的,并非一般酒囊饭袋的武将。

2、赵括是跟随赵奢打过仗的,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赵奢一直不太愿意将赵括推到主将的位置,为何?因为赵奢其实很明白,自己儿子是有能力的,但是因为过早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所谓年少轻狂,过高的荣誉会让年轻人骄傲,与其这样不如慢慢打磨,琢出美玉。

当然,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奢已经不在了,没有了赵奢的压制,赵括自然就出头了。

3、赵括并非没有能力,而且统帅能力也很强。长平之战双方兵力达到八十万,赵括被围后,赵军一直在突围,并没有显现出混乱的迹象。要知道,当时的赵军已经断粮四十余天,还能有条有序的突围,没有成为乱军,足以说明整个赵军上下对赵括的认同,对于赵括统帅能力的认同。

4、只是很可惜,赵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托强大的秦国打败了赵括,最终笑到了最后,但是就赵括而言,并非“纸上谈兵”之人。

5、所以,历史对于赵括的评价却是有所偏颇的,赵括如果只是“纸上谈兵”,那么赵王也不会将赵国的命运交到他的手里,赵国的其他将领也不会任由其胡来。之所以会说赵括“纸上谈兵”,只是因为遇见了更加厉害的白起,亦或是命运使然,让赵括成为了背锅先生。

扩展资料

赵括的历史评价

1、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4、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5、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赵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4

之前廉颇已经跟秦军耗了三年。赵国已经快没粮了。继续耗下去也是会输。不管谁上都是会输。赵括对手是无败绩的人屠白起。诸葛亮韩信来都得跪。赵国知道继续耗下去不行了就必须换将。跟秦军拼命。当时赵军45万,秦军后期总共投入差不多60万。

赵军擅长进攻,但是秦军擅长防守,廉颇进攻受挫,转型防御。整个战争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当时秦国总人口差不多500万,前线60万大军在打仗,后勤补给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赵军这边没有经过变法改革,它的后勤压力更大长期对峙之后,赵国的后勤补给撑不住了,全国人饿肚子给赵军送粮食啊。所以实在没办法,临阵换上赵括,想主动出击速战速决。可惜这边秦军换上了白起,结果赵括就失败了。

古代中国打仗不像游牧民族,背上刀拿上弓箭骑上马就过来打,它们不过是野蛮人而已,打不过就马上跑。中国古代大战后勤补给很重要。整场大战下来,秦军伤亡过半,赵军全灭。

当时赵国的实力还是有的,白起拿下赵国也并非轻而易举。但问题是,赵王竟又听信谣言,以乳将易宿将!廉颇被撤下的那一刻,便基本注定了失败!

于是赵括披挂上马。关于他究竟有多少实力现在也不好说,但问题从他到了战场那时起,他就必须得换掉廉颇时期的方针,甚至得反其道行之!因为背后,是赵孝成王在授意。也因此,不该提及长平之战,就归罪于赵括,赵括背后,还另有人在!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过半,即双方伤亡七十五万左右。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廉颇用兵不用险,不打无把握之仗,不以奇谋取胜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廉颇的用兵思路。

一是廉颇得封上卿的出世之战——讨齐夺阳晋战功。史载:公元前283,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阳晋,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而廉颇此战是建立在用兵不用险、有把握前提下的。 

因为在2年前,秦军越过魏、韩两国攻齐,打败强大的齐军,随后赵国也出兵打败齐军,并在齐境的灵丘设立前线据点。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再次攻齐而大胜。齐湣王车裂苏秦后逃亡到莒,楚国也借机侵占齐国大片土地。在齐湣王被杀,齐襄王继位的当年(公元前283),廉颇领军讨齐,大败齐军,夺取阳晋,被封上卿。

如果不是齐国连续2年被“虐”,国力、军力无法有效补足,相信廉颇不会如此用兵。  如果这一仗还不能表明廉颇的用兵思路,再来看这个例子:秦赵两国的阏(yù)与之战前,赵惠文王召见廉颇问:“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可以派兵去援救吗?廉颇说:“道路太远,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这表明自己打这一仗没有把握,不想领兵前去。当然,赵王又召见乐乘,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这就是廉颇的用兵基本思路和个性:不打无把握之仗。  

纵观廉颇用兵一生,只有面对魏、韩、楚这样菜鸟级的军队时,才切瓜砍菜毫不顾忌。为什么呢?因为他死前自己揭晓了答案:我思用赵人。此话何来?因为赵悼襄王即位后对廉颇用兵不满,让乐乘去接替正在燕国的廉颇,廉颇拒不服从,与乐乘打了一仗逃到魏国。楚国听说后暗中把他接到楚国,但廉颇在楚国没有战功,他说:“我还是想指挥赵国士兵啊。”为什么愿意指挥赵国士兵?因为赵国战斗力和其他东方六国不在一个级别上,赵军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能力在东方六国排名第一。

廉颇面对秦、齐这样的军事强国格外谨慎,从不用险,也从不以奇谋取胜。所以面对长平战斗力与赵军旗鼓相当的秦军,在数次被秦军打败下,只好选择坚守不出战,屡次挑战也不用险。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保持这样的策略,赵军未来肯定会退出长平这块“飞地”,不再坚守,但不会被灭掉45万大军,更不会上演40万军士被白起坑杀的惨剧。

参考资料: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将领)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24

如果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不可能临时接受40万大军,并且临时换防,而军中无人反对。更不会在被围困46天,无粮的情况下,军队无人叛变,而是跟随赵括冲杀,由此看出,赵括在军中必是有很大的威信,令军中将士诚信信服。

而草包,可能瞒得过一时,绝对不会这样从头到尾都让几十万大军忠心跟随!赵括参与的两个战争:其一,赵奢攻麦丘,赵括不战而屈人之兵。其二,阏与大捷,赵奢勇猛赵括机变,就能看出,赵括绝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

军中不比其他,若想要几十万大军真心追随,没有真家伙,只有虚无的吹嘘,是不会让那些糙老爷们信服的。我们所知对错,皆为他人整理而来,却很少去仔细论证各种细节,是否合理,从而人云亦云。

还有人说,为什么不派李牧和其他将领,因为李牧在守边,赵国面对的不只是秦国一个敌人。而且赵武灵王不是昏君,更不可能偏听偏信派一个草包过去,所以,赵括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真的该好好探讨。

赵国不是输在将领,而是国力,任派谁去,也是无力回天。而赵括这背了两千多年的锅,是时候该拿下来了。

扩展资料:

赵括上任后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

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的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还要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就不知道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忆起来和记录下来。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心中的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然而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 ,晚于春秋。故纸上谈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记》,亦非司马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15

赵括死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距今已经2279年了,由于历史久远,对于他的生平记载的文字很少,所以我们无法有更多的信息支持我们去对他进行评价,不过提起赵括,我们不得不想起的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赵括是被冤枉的,他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事实上赵括的确是被冤枉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所以赵括不可能纸上谈兵。

笑话说完了,那么赵括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

第一、赵括距离当世名将差的太远;

如果我们把战国名将分成几个等级的话,那么无疑战国四大名将是最高级的,他们分别是白起、廉颇、王翦、李牧,这些人都是兵家中大神级的人物。而赵括的对手正是战果四大名将之首的杀神白起。 

次之当属乐毅、田单、赵奢、王贲等人,这些人同样是兵家之中难得的高手,他们虽然没有封神,但是也已经是准神了,而赵括的父亲正是马服君赵奢。

赵奢这种名将的评价,可信度是很高的,对于自己的儿子,赵奢早就评价过说过赵括不务实,把战争这种事情说的那么轻松,如果赵国令赵括为将,赵军必败;赵括的母亲也曾对赵孝成王说过赵括目光短浅,让将士们怕他而不敬他,君王赏赐都装进自己腰包还不够,还要与民争利。

从这两段评价来看,赵括在务实,亲军,长远的战略眼光上来讲距离自己的父亲这一梯队差距还是很远的。 

第二、赵括并不是最差的、差的的垫底的将领;

当时赵国廉颇正带着45w将士和秦国对峙,每日所费粮草巨大,而且这种对峙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赵国国内空虚,已经支持不下去了,求和不成的前提下,换将、改变对峙的局面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偏偏换成了赵括,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么?当然不是,即使赵孝成王年幼无知,但是赵胜呢?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可精明的很,他也同意了换将为赵括,赵括很差么?

四十五万大军,当时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没有QQ,能指挥45w大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和60w的秦军死战,这样的人能差到什么程度?

战后战神白起曾经对秦昭襄王说过长平一战秦国死伤过半,国内空,也就是说秦国死伤30w以上,这也就说明赵括指挥的进攻还是很有杀伤力的,所以赵括并不是特别的差,之所以败,是因为他的对手太强,是已经封神的白起!

第三、司马迁写的也不全对;

司马迁写史记是在公元前98年后的事情,是长平之战162年后的事情了,就像我们现在谈鸦片战争差不多,所以司马迁写的也不全对。

考古事实证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确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白起坑差的赵军没有45w,应该只有15w,而且也不全都是活着坑杀的,有很多是战死之后埋入坑中的。

所以司马迁描写的长平之战的经过是不是全部都是真实的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换一种想法来思考:经历了胡服骑射后的赵军强悍的正是野战能力,白起固然是诱敌深入,赵括又何尝不是破釜沉舟,直抵黄龙呢?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一旦拿下白起,60w秦军必然尾大不调,到那时候赵国必胜。

而且赵括还留了30w赵军在外,否则一年后的邯郸保卫战赵国凭什么能坚持下来?司马迁也说邯郸保卫战守城的主力正是长平之战的老兵,仅仅是白起放回的不到一百个小孩能成为主力么?

这一战应该很残酷,赵括一方猛烈的进攻,死伤无数,以至于将领赵括战死沙场,秦国同样也是严防死守,以至于死伤过半。

可惜赵括终究不如白起,赵国终究不如秦国,在白起选定的战场上,秦国的援军形成了合围,赵括败了,赵军败了,赵国败了。

仅仅以长平一败就断定赵括的百无一处的确有些太过片面,之所以无论是赵奢还是赵母都否定赵括是因为他们选择的参照物都是名留青史、彪炳千秋的人物,而赵括,比起平凡的我们是那样的不平凡。

个人浅见,权作抛砖引玉,真知灼见还需各位才子佳人,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认可。

第4个回答  2013-11-25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的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场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要二到三个月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的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还要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就不知道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忆起来和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心中的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