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的探究教学案例,谈谈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和做好教师的有效领导

如题所述

结合具体的探究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和做好教师的有效指导。
时间:2008年07月14日 作者:张悦琦 点击:960次

创设问题情景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①通过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②通过问题情景来讨论问题,展开联想,提出猜想,训练学生创新所需的思维素质和创新精神。③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 ①通过实验,激发求知欲 ②通过实验,层层设置情景,探索规律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如在“电磁振荡”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①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②当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变化的)③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现象?④如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⑤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⑥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况?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把原有知识回忆起来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猜想情况,提出各种假说,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调动。
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科技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双向闭路电视、多媒体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教学实例)在“原子核式结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为: 设问:按照“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假设: 假如是上述结构,那么当高能粒子穿过金箔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猜想: 让学生猜想高能粒子穿过时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模拟演示: 再现α散射实验(α粒子穿过金箔)的情景 推测: 由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的实验事实,说明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极少数α粒子的偏向角超过90°甚至反向弹回,说明其中有一个质量集中、电荷集中、体积较小的核。 创想: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多媒体 ①通过实验,激发求知欲
②通过实验,层层设置情景,探索规律
(教学实例)在“变压器”教学中,为了探索“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时,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先定性后定量研究。实验步骤为:a、利用可拆式变压器,副线圈用漆包线绕成,并连接一个小灯泡,先加入一组线圈,请学生观察小灯泡是否变亮;b、再逐个增加副线圈的匝数,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小灯泡是否变亮。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使灯变亮的欲望进一步加强,最后灯终于变亮了。在学生的情感意识中更加想知道“输出电压与匝数”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再与学生一起探索。实验2步骤为:a、利用可拆式变压器实验装置,在原、副线圈二端各接一个电压表;b、记录原、副线圈的匝数及二个电压表的示数;c、改变原、副线圈的匝数再记录二个电压表的示数;d、根据数据分析请学生得出“电压与匝数成正比”的规律。接下来进一步探索,实验3的步骤为:a、在实验2的电路中接入二个电流表;b、测出各表的示数;c、计算U1I1、U2I2的值,并提出问题为何U1I1>U2I2呢?d、进一步实验,将可拆式变压器的铁芯向右移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变得更小,从而说明实验中总有铁损、磁损,再抽象出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即U1I1=U2I2。这样由实验步步深入,层层设置问题情景,围绕问题师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符合高中生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认知规律。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教学实例)在“电阻定律”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①请学生先计算“220v,40w”灯泡的电阻是多少?②电阻的测量用什么办法?③演示实验得到的测量值与计算值为何相差这么大?(约10倍)④为了弄清这一问题,还得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

又如在“电磁振荡”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①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②当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变化的)③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现象?④如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⑤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⑥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况?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把原有知识回忆起来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猜想情况,提出各种假说,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调动。

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科技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双向闭路电视、多媒体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教学实例)在“原子核式结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为:
设问: 按照“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假设: 假如是上述结构,那么当高能粒子穿过金箔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猜想: 让学生猜想高能粒子穿过时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模 拟演示: 再现α散射实验(α粒子穿过金箔)的情景
推测: 由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的实验事实,说明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极少数α粒子的偏向角超过90°甚至反向弹回,说明其中有一个质量集中、电荷集中、体积较小的核。
创想: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多媒体模 拟演示: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按上述教学过程,学生沿着前人的思维足迹,用类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假设、验证、创想、模拟演示等,成功地解决新问题,学生在感到成就感的同时,迸发出创造欲望的火花。

4、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实例)在“电源输出功率”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手头上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6Ω、8Ω、10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烧开一小杯水,假定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问选择哪一根电炉丝烧这杯水最快?

由于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有的选6Ω、有的选8Ω、有的选10Ω。但追究理由时学生就讲不清楚是何道理,老师肯定答案是8Ω,那么为什么呢?从而巧妙地引入“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讨论。

5、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景,深化主题

在例题(习题)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模式“出题——读题思考——试解——分析讨论——归纳检验”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问题理解,充分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有关的知识、规律独立地、创造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对物理题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进行提炼、升华,学习和汲取例题中物理的精神,它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模式的核心是试解,试解中有失败者,有失败才会有创新;有成功者,让他们尝到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教学实例)在“动量、碰撞”习题教学中:质量为m的滑块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的光滑弧面底部与水平面相切。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B以速度V0沿水平面冲向滑块,设物体B不能越过滑块A,求:①物体B能到达的最大高度h为多少?②A达到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教学中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B上滑过程中,A、B各作何运动?②物体B到达最高点时,A、B两物体有何特点?③上滑过程与滑下过程,各自满足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试解(在此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联想模型(上滑到最高点可归结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整个过程可归结为完全弹性碰撞),再提供必要的解题步骤,让失败者有所感悟,让成功者得到喜悦。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探究过程,而学生的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关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由于缺乏有效地指导,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探究。第二,教师引导过度,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第三,就是由于教师引导不够明确,走到每一步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经常出现混乱状态,所以探究就没有办法进入思维的实质。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指导的方式应该是启发性的,是促进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是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而不是使学生失去自主性。其次,指导的尺度,是让学生奋力跳起便能摘到果实,而不是随手可得,也不是高不可攀。所以要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有效性,要做到以几点: 1、 适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进行指导。 2、 适度。教师进行指导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分寸,不能包办代替。应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 3、 适当。在指导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 4、 适合。指导方式要多样化,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可以: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人手,很自然贴切地引出生活中普遍的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体现豫设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引导鼓励学生由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再在相互交流基础上再通过做实验思考,探究得出结论。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一步步体验探究的过程环节,了解掌握探究的重要环节和方法,自主建立物理模型,老师讲的少,结论都由学生得出。从这里看得出老师设置的问题层层递进,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创设和理解物理情境,体现老师引导的恰当。另外,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学生得到激励使其情感良好发展。体现了教师评价的有效性。总之,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老师明确的适度的引导和及时有效而恰当的评论评价又显得举足轻重。我们今后教学要注意这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