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父母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1、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2、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3、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4、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5、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21
1、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2、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3、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4、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5、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第2个回答  2022-02-21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我感觉世界真是越来越平了。减负规定有不少很眼熟,很像美国的做法。有批评者称,美国现在正在增加标准化测试,
为什么中国朝另外一个方向在走?我想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合理平衡。美国孩子的童年闲暇是很多的,在基础知识的领域要求不足,强化一下有必要。如果有朝一日,发现中国孩子减负减得太狠了,同样又可以调整回来。
只要决策过程合理,充分征求意见,就不会错得太离谱。根据目前的现状,关于减负的探讨是十分合适的。
大部分的减负规定出发点非常之好,比如从教育均衡的角度要求“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
这都有助于让教育的领域更为有序而合理。这些做法或许“书生意气”,有可能遭遇“执行难”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传统的挑战,但我想“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若连这一点提出理想状况的勇气都没有,就别指望现状会有什么改变了。
社会担心的关键原因,是怕“学校减负,社会增负”,“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其实这两个担心都关系到家长的观念改变问题。
作为监护人,家长如果不去强迫,也不会有一个叫“社会”的动物,到你家里来给你的孩子增负。为了避免出现家长和社会增负的情形,我给同样作为家长的朋友们建议:
第一,走出应试思维。不要学校里减了,你在家里或是补习班里就要增。“学什么”和“怎么学”,比“学多少”更重要。
可能有家长担心减负后孩子“吃不饱”,不能应对未来的高考。现在高等教育逐渐平民化,招生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出国留学也进入了寻常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有能力负担。再者,由于技术等原因,教育本身正面临深层转型。应该说孩子日后的选择很多,真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
不能只在下应对考试这一盘棋,而死命在给孩子课外填塞,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使得他们负担更重。
第二,拓展教育面。这方面我甚至说家长真是需要“增负”,
不是在学习上增负,而是在正式教育做不到的地方,家长需要拾遗补缺。家长应该拓宽关于“教育”的思维,想象自己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未来的他们将不仅仅是一个公司职员政府公务员,他们也是社会公民,也是丈夫或者妻子,父亲或者母亲。在你可以施加影响的家里,你将如何在这些方面给他们预备?
如果你不擅长教数学或者英语,就不应该在这些方面在家里开小灶,而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教会他们其他东西上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2-21
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第四条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第五条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4个回答  2022-02-21
一、陪伴。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个别”。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孩子的叛逆,是对父母的唠叨、数落行为的反感。别以为苦口婆心就是对孩子的好,很多孩子跳楼、弑亲事件,都是因为父母苛求式的唠叨引发的。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陪伴孩子的投资是有价值的投资,亲子关系是要用时间来维持的。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要指望孩子有多优秀。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如果父母回到家中总是手机不离手,追剧不停歇,甚至打牌成了瘾,这样的示范“毒化“作用十分明显。也许有家长认为,各人有各人的责任,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长的任务就是休闲。只懂得回家休闲享受的父母,陪不出勤奋刻苦的孩子。父母是最好的示范,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做做家庭小游戏、小运动、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孩子一起聊聊生活中的趣事。

二、增加阅读。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人生。双减可能会少了书面的家庭作业,但绝不会少掉了大量的整本书阅读。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孩子特别中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们的如影随形。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尽管不需要父母与其同步阅,但如果父母们把孩子需要阅读的作品提前读过,并在轻松氛围里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孩子一起聊聊。可以想象这样的阅读能释放多大的能量。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父母不热爱阅读,孩子也很难爱上阅读。因此,要想孩子成人成才,父母要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腾出柜子给孩子装书,养成习惯陪孩子坚持。

三、注重生活教育。在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例子:孩子十几年寒窗苦读,家长牺牲一切相伴左右,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理想的大学,这才发现孩子的生活能力太弱,衣服不会洗,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低能的、无趣的。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无法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教育能算是成功的吗? “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体验生活就是在接受活生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