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积极推行什么教育?

如题所述

平民教育。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扩展资料

平民教育的真实精神就是求得社会中各分子的真正平等和真正自由,这是改造新世界的第一步。为此,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发表鼓吹平民教育的文章,成立研究和从事平民教育的社团,在各地开办业余学校,为工人农民补习文化。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民教育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行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陶行知积极推行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实用教育。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改造农村来改造中国社会,乡村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生活官,认为教育是要求真知,学校开办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26

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实用教育,他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改造农村来改造中国社会,乡村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生活观,认为教育是要求真知,学校开办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7-10
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实用教育
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改造农村来改造中国社会,乡村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生活官,
认为教育是要求真知,
学校开办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7-10
乡村教育

陶行知是一位人民教育家,他积极推行乡村教育,以改造广大农村,进而改造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