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一朝中举”,如何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

如题所述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小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是允许士子自愿报名参加,不必特别由大臣推荐,这一点也是科举制与其他选官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科举制与汉代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科举制自隋唐时期产生以来,就一直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贯彻改革,甚至可以说是今天中国高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雏形。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在夏商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善的国家机器,在那时官员任免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之间争伐不断互相争霸,此时各国之间为了增强自己的国力,以便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进行变法。

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具代表性,商鞅变法不仅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国在诸侯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而且商鞅变法开创的军功爵制也打破了以前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世卿世禄制并为官僚政治的形成和以后各朝代以才干选拔官员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并直接听命于皇帝,此时的郡县长官任免就是皇帝依据个人才干选拔官员,而不再依靠血缘关系。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听取萧何的建议,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因此秦朝依靠才干选拔官员的制度也被汉朝所继承。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听取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教,选官制度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在地方推行的察举制,地方官员选拔官员以孝顺父母、廉洁奉公为选拔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各个政权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但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官一般都是由高门大户担任,因此选拔的官员也主要是世家子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与魏晋南北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虽然都是依据才干选拔官员,但是此时的选官权主要是在官员手中,皇帝并未掌握完全的选官权利,这与中国历史上中央皇权逐渐加强的趋势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隋朝时隋炀帝为了加强皇权,便提出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选拔官员,将选官权全部收归中央。

其实早在南朝时,就有了对秀才进行策试的明确规定,这也是科举制的雏形。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在隋朝时被正式提出,作为国家选官制度被推行,但在那时还不完善,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唐代科举制正式形成之后,科举制便有了明确规定,不仅有规定每年要定期考试的制度,而且也保留临时下诏选拔人才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制科”。“制”这个字的意义与“诏”字相同,就是皇帝的命令,与此相对,每年按时举行的科举考试则称之为“常科”。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百姓的思想十分混乱,佛教与道教盛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威胁。到了南宋时期,三教并行之说越演越烈,不少儒学大家纷纷采取措施复兴儒学,其中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程朱理学强化了三纲五常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因此程朱理学被官方推崇,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学的再次复兴也对选官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的科举选官考试试题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

到了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学的正统地位仍然稳固,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依然选择贯彻儒家思想,因此明清两代科举选官考试也仍旧以儒家经典为主,期盼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的学子也就主要修习儒家经典。

以清朝的八股文为例,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特定文体,又称制义,八股文章命题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并且内容也必须用古人的语气,不允许学子自由发挥,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随着清廷的衰微也迎来了它的覆灭。

二、科举制度的积极方面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以及历史局限性影响,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十分浓厚,虽然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等级观念仍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主流。

这一观念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举,高门大户与世家大族的子弟往往当官要更容易一些,并且也更受人尊敬,相反寒门子弟即使凭借自己的能力走上仕途,也往往被人轻视。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其实已经它所采取的人才选拔形式可以说是最公平的了,科举制度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从世家大族到普通百姓都可入朝为官,因此朝廷也吸收了大量虽然出身低微但能力出众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出现发展成熟之时,这一制度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显示出无比的进步性,这一时期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政治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科举制度与前代选官制度不同,它以考试为选举方式,因此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努力进入朝廷,这些出身低微的官员与世家大族的子弟不同,与他们相比,这些官员由于从小便生存在社会低下层,因此有能看到更多民生疾苦,也更加了解怎样才能与民休息、让百姓过上平安富足的生活。

这样的官员进入官场,在未被官场腐朽风气影响之前,他们以自身的能力为百姓谋福利,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统治者来说这也是非常有益的,这些官员进入官场成为统治阶级,成为他们的一部分,这些官员的措施自然不会过度伤害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统治阶级便可以达到既不损害自己利益又能稳固统治的效果,这是统治者非常喜而乐见的。

科举制度将选官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准确的说是收归皇权,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权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稳固了统治,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对统治者培养自己的势力是非常有利的。

三、科举制度的消极方面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其他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经济制度为例,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是重农抑商,统治者为了推行这一政策打压商人,也在选官制度上做了具体规定,比如商人的后代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

这一规定对选官及经济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这样的规定会使一些人才不能进入朝廷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打压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

科举制度的不利方面还有另外一点,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僵化,以清代八股文为例,一味地强调格式、强调儒家经典,这一规定与当时的世界脱节,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许多人才也因此流失,政治也逐渐腐化。

同时,人们对于功名的渴望也促使许多人依靠金钱买取秀才功名,这就大大降低了科举制度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