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狄梁公庙前四句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如题所述

《谒狄梁公庙》是宋代诗人惠洪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首先由眼前奔涌的长江联想到狄仁杰直言敢谏的英雄气概,赞扬了其品格、功绩;继而描绘祠庙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当今世俗不重圣贤、致使圣贤身后寂寞的无奈与感伤。全诗笔力雄劲,又不缺抒情气氛。

《谒狄梁公庙》

九.江浪粘天,气势必东下。

万山勒回之,到此竟倾泻。

如公廷诤时,一快那顾藉!

君看洗日光,正色甚闲暇。

使唐不敢周,谁复如公者?

古祠苍烟根,碧草上屋瓦。

我来春雨余,瞻叹香火罢。

一读老范碑,顿尘看奔马。

斯文如贯珠,字字光照夜。

整帆更迟留,风正不忍挂。

译文

九.江一带大浪滔天,气势磅礴必定浩荡东去。

纵有群山羁勒回挽,到这里江水更是倾泻飞注。

正如狄公在朝直谏,快人快语那有凭藉和顾虑。

看他为国兴利除弊有如洗日重光,一脸正气多么从容自如。

武周最终没能取代李唐王朝,谁又像狄公那样作用显著?

苍茫烟害笼罩荒凉古祠,屋瓦上长出碧绿野草株株。

我来到时正是春雨方过,瞻仰慨叹祠中香火全无。

一读范老前辈所写碑文,仿佛看到骏马绝尘驰驱。

这篇文章好似一串珍珠,每个字光辉照耀夜幕。

整治好帆具还在留连忘返,正对风向却不忍升帆航出。

赏析

此诗的开头四句,从狄梁公庙所在地——彭泽一带的长江起兴。长江九派,巨浪汹涌,用一“粘”字,形象地描绘出远浪与天相连的壮阔景象。这白波九道流雪山的气势,必然要浩荡东下,尽管在九.江一带有重叠的山峦将它勒回但到了此地,竟奔泻而下,不可阻遏了。“必”字、“竞”字,正写出长江冲决切阻拦奔腾东下的气势。这四句点地,并兴起下文。

五、六两句由眼前奔泻的长江联想到狄仁杰的“廷诤”。狄仁杰立朝以正直取言见称。史载武后“欲以武三思(武则天侄)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武对天子,即中宗李显)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后由是罢役。”这两句所概括的正是上述一类情事。这种为国.家利益无所顾忌、犯颜直谏的态度,表现出政.治家的刚决与勇敢精神。诗人用万山不能勒回的奔泻于里的长江来比拟。“君看洗日光,正色甚闲暇。”接下来两句,进一步形容狄仁杰的政.治家风度。“洗日光”似指君主接受谏净,两句谓狄仁杰看着洗日重光,态度庄重而安详,绝无躁急自诩的表现。九、十两句,是对狄仁杰功绩的总结性评赞,也是整个上段的收束。把问题提到使唐不敢周”的高度,可谓无以复加。意思是说,狄仁杰使武则天建立的周政.权终于败亡,而使唐朝得以复兴“唐不敢周”,实际上是“周不敢唐下边再补上一句谁复如公者”,更将狄仁杰的功绩提到所有卫唐功臣之上。这两句句法劲健有力,与内容相适应,上句造语尤生新奇劲。

以上十句为一段,赞颂狄仁杰的品格功绩。以下转到“谒庙”。古祠四句,描绘祠庙荒寂景象。古老的祠庙笼罩在一片苍烟之下,碧绿的春草已经长上了屋瓦,更显出祠庙的冷落荒凉。诗人来时,虽当春雨洗绿的生机蓬勃的季节,但瞻望庙字,香火久废,不禁嗟叹不已。这里慕含.着对世俗不重前贤的感喟以及对前贤身后寂寞的伤感。“春雨”、“碧草”;点缀物色,益见荒寂。“一读老范碑,顿尘看奔马。斯文如贯珠,字字光照夜”。老范碑是指庙中所立由范仲淹撰写的狄仁杰碑文。顿尘,停顿的灰尘奔马,奔驰的马匹,似是偕况碑刻上超逸奔腾的文.字。四句写谒庙所见范碑,赞美其虽尘埋日久,而字体超逸,文笔精妙光采可以照夜。赞范碑,实际上也是赞狄仁杰。结尾两句,写谒庙后迟留不忍离去的情景:帆已经整治好,但临行之陈迟留不去。尽管风正,却不忍把帆挂起来。这个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崇敬追思之情,增强了结束语的抒情气氛。 

这首诗热烈赞颂狄仁杰忠心为国、犯颜直谏的刚决勇敢精神,商度评价了他挫败武周、复兴唐朝的盖世功绩;对世俗不重前贤以及前贤身后寂寞,也抒发出深沉的感喟。开篇以长江巨浪汹涌、奔腾东下起兴,气势逼人。又由眼前奔泻的长江联想到狄仁杰的“廷诤”,比拟贴切新奇,过渡自然。中间描写狄仁杰作为政.治家庄重安详深谋远虑的神情气度,寥寥十字,宛然如见。而对狄仁杰功绩的两句总评,笔力雄劲,高度概括。结尾处写祠庙荒寂景象,真切如画。最后以不忍挂帆的细节渲染崇敬追思之情,余味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