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小波作品《沉默的大多数》?

如题所述

王小波去世时,“公知”还没有遭遇到像现在这样的污名。所以他是例外,当我们谈论起王小波的杂文,他的针砭时弊,他的独立思考,他的普及常识,会说他是公共知识分子。在这里,这个词语是正面的。
这是大多数媒体纪念王小波的重点。毕竟这么多年我们的公共文化生活并没有什么长进,王小波的文章仍未过时。我记得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介绍过王小波的书,他自呈自己对王小波的感情没有大陆读者那么深,因为王小波的杂文所讲的常识,他早就知道了,并不以为稀奇。可是在内地,有许多人是靠着王小波启蒙的。批评家李静写过这个主题的文章,她说,“他的作品将是被后世反复阅读的不朽之作。”
柴静也深受王小波的影响。“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我生得比较晚,但也受到影响,应该说是影响的影响,那时候看新概念作文选,里面的作者经常动不动提到王小波,我便把王小波找来看,这和很多人看了王小波然后去找罗素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影响的影响的影响。
王小波的地位短期内仍然是不会变动的,因为他所影响的那批年轻人,正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惟愿真的能有继续的影响。王小波热爱智慧、喜欢自由、强调生活要有趣,这在尊崇道德、强调集体主义、宣传生命的意义在于有所贡献的中国,就像他笔下的那只猪一样特立独行。
他在《思维的精英》一文中说“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属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用于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我党的舆论宣传总是把一个科学家先塑造成一个道德的圣人,于是我们总天真的认为,知识分子天然就是道德的精英。于是,在杨振宁娶28岁的老婆的时候,人们所表现出的惊异远胜与何鸿燊娶了四房姨太,大家都觉得很受伤:天啊!科学家怎么可以这样!他可是获了诺贝尔奖的伟大的科学家啊!!!须知,思维能力和道德水平本身就是两码事,何况大众所信奉的价值观是否真的就该成为所有人行为的金科玉律呢?不该强求知识分子向大众的价值观看齐, 若不然,画人体的艺术家就该和偷窥狂一样感到羞愧了。
王小波对中国教育模式的解读也十分的有意思,他说,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就是先去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攒到了一定程度再去管教别人,如此循环下去。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天天喊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求变,而我们的教育却总是一成不变的让人失望。王小波用他轻松有趣的文字,不经意间说出了很多道理,最可贵的是启发读者自觉的去思考。这比那些总是小心的拿捏着姿态,把自己当成无所不知的文人名士,妄图教育大众的余秋雨之流要有意思的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