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为啥要改名叫西安呢?

长安长安,嘿嘿,长安多好啊,为啥要改作西安呢?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9
改名很正常 古时候比如哪个皇帝名里有长或chang音 为了避嫌就得改了 或者那个皇帝心血来潮想改名 就得改了 或者改朝换代了 名就得改 李自成当年打进西安的时候就改名曰长安 所以 没啥原因吧 呵呵
第2个回答  2009-05-09
唐以后政治中心向东移动,宋的开封,明清的北京和南京。所以处于西边的旧都当然也顺理成章的叫西安了。
第3个回答  2009-05-09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长安正式改名西安府,西安名称,是封建没落阶级的“小中原文化”意识的产物。“小中原文化”是对“大中华文化”的矮化。唐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从长安东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他们自身的政治利益,以“小中原文化”为核心,要“西安”和“西宁”的西部社会,而不要西部有一座象征国家历史意义的大都城,于是“长治久安”的长安,便被降格成西安了,成了与“西宁”同一意义的地方城市。这是唐之后至清的封建帝王们为了显示他们自己“小中原文化”的中心权位,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第4个回答  2009-05-09
唐末藩镇割据,长安城几经兵火,“宫室廛闾,鞠为灰烬”。但在长安城的原址上,又新建起新的城市,直至今天的西安城,未再作迁移。

公元880年,黄巢军攻克潼关,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率军进入长安城后,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大齐。但没过多久,唐王朝重新调集各路兵马,围攻长安,大齐军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唐昭宗天?元年(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适应军事上防守的需要,放弃了破败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称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重修后的长安“新城”,其范围不及原长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长安城缩小以后,原来的长安、咸宁两县的县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后又另修建了两个小城作为二县的县治。这样三城并列,在当时战乱的形势下,便于相互声援。

五代时期,长安已废不为都,北宋统一后,宋太祖虽有迁都长安之议,终未实现,但长安地区京兆的名称仍继续被沿用。

到了元代,由于统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亚的丝绸之路的再度畅通,长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发展,成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次年,于长安城东北?河西的龙首原余脉上,营建了安西王宫。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描写京兆府城(即长安城)“工商繁盛”,居民制造“种种金、锦、丝、绢”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安西王宫“周围约五里”,其宫室“皆以金绘饰”,“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反映了元代长安城的繁荣以及安西王宫建筑的富丽堂皇,堪称是继唐长安城三大宫之后兴建的最后也是最辉煌的宫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后来随着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宫也被毁不存。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今西安名称即从此开始。朱元璋为加强对西北、西南的控制,又封次子于西安,称秦王。

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增修西安城,其西、南两面仍保留韩建新城的位置不变,北、东两面向外扩展了约四分之一。后至崇祯末年,又增修了四关城。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西安城。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但为时甚短。至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后向襄阳转移。
第5个回答  2009-05-10
西汉末年,王莽废汉称帝,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新朝天凤元年(14)分三辅为师尉、翊尉、光尉、京尉、扶尉、烈尉六尉郡。东汉复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隶于驻洛阳的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治所迁至高陵,右扶风迁至槐里(今咸阳兴平)。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黄初二年(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为京兆郡,今西安市属5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隋唐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20余县。唐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天�元年(904),韩建为佑国军节度使镇守长安,废宫城和外郭城,重修子城(皇城),南闭朱雀门,又闭延禧门、安福门,北开玄武门,是为五代、宋、元时的长安城。后梁开平元年(907),改京兆府为雍州,后又改为大安府。后唐同光元年复为京兆府。后晋、后汉、后周一直沿用,辖有长安、万年等10余县。北宋时的长安城,人口减少,已失往日风采。长安城周围地区,宋金两代仍在城中置京兆府统之,辖长安、万年(樊川、咸宁)等14县(金12县)。元初仍置京兆府于长安城中,至元十年(1273)改为安西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又改为奉元路。明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