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的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现保存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余处。商周之时,这里群雄四起,曾有申、息、弦、黄、蒋、蓼、赖、江等诸侯国。
西周时,属申国,曾为申伯的封地。春秋属楚冥厄地。秦置南阳郡义阳乡。汉为义阳乡址。三国,
魏文帝黄初年间,名叫仁顺城,后为义阳县治。晋初也为义阳县治。隋改义阳郡,唐改为申州,宋为义阳郡。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太宗
赵光义的名讳,改义阳为信阳。古文“信”与“申”同,改称信阳与申国故地有一定关联。元、明、清至今,一直沿用信阳这个地名。信阳的名称,已经用了一千多年。
信阳地处中原,东接
皖西,西连襄宛,南承荆楚,北贯中原,是豫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在当今百家大姓中,发源于信阳的姓氏就有13个。其中有源于潢川县的黄姓;源于固始县的潘姓、蒋姓和廖姓;源于息县的赖姓、江姓和白姓;源于罗山的罗姓;源于淮滨的孙姓等。唐朝,有80多姓入闽,为开发闽南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后裔广泛分布在福建的潮汕地区、漳州及邻地,部分移居台湾,成为台湾“本省人口”的主体。固始是闽南人的祖根,也是台湾人的祖根。近年来,到固始寻根的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的宗亲团越来越多。
信阳市是新中国建立初期设置的120个城市之一。1998年6月之前,属于县级,面积222平方公里,占
信阳地区总面积的1.2%,其中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1998年下半年,信阳地区与信阳合并,改为
地级市。如今,下辖8县2区,面积1.8915万平方公里,人口780余万。
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楚相孙叔敖,为官清廉,功勋卓著,所修的“百里不求天”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早了一百年。楚相黄歇,一封信退却
秦国压境50万大军,一生可歌可泣,悲壮惨烈。唐代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平叛开漳,被尊为“开漳圣王”,至今,闽台地区塑像奉祀的庙宇尚有300余座。闽王王审知,治闽有方,政声斐然。明代文坛领袖人物何景明,为“前七子”之一。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所著
《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第一部植物分类学专著。还有忠清粹德
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清末宰相周培祖、道光恩师祝庆藩、回族学者蒋湘南、治水功臣黎世序、教育大家蒋仲仁,等等。
信阳不仅留存了珍贵的历史名人故居,如光山县的司马光故居,固始县的陈氏将军祠,而且还留下了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如光山县的邓颖超祖居,新县的许世友将军故居等,彰显了信阳作为著名革命老区的伟绩。